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香港美國商會的角色正在轉變\楊堅

時間:2018-12-03 03:17:44來源:大公報

  11月19日傍晚,「陳坤耀傑出學人講座2018」在香港大學舉行,講座以《美國與亞洲的地緣政治與經濟:波雲詭譎》為題。據媒體報道,香港美國商會會長泰娜(Tara Joseph)在討論環節稱,在美國,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對制衡中國經濟政策表示認同和支持,並非總統特朗普一人可以操控。泰娜提及有人批評特朗普是強勢領袖,她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是強勢領袖,差別在於,前者由民主制度產生,後者是在「一黨專政」下產生。

  讀到上述報道,筆者立即想起10月8日,香港美國商會就香港外國記者會前第一副主席馬凱申請工作簽證續期被拒,以及訪港旅遊簽證僅7日一事發表聲明,稱事件引起國際商業團體關注,強調任何對新聞自由的限制均會損害香港作為金融及貿易中心的競爭力。當時,泰娜在記者會上稱,馬凱工作簽證續期被拒傳達了令人憂慮的信號,若無新聞自由,資本市場將無法如常運作,商貿也無法可靠地運行。

  在香港所有外國商會中,就馬凱簽證事件公開同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唱反調的,只有香港美國商會。在香港所有外國商會中,公開就中美關係惡化站在美國一邊的,亦只有香港美國商會。在香港所有外國商會中,公開干擾香港特別行政區內部事務的,香港美國商會是第一個。之前,香港美國商會同其他外國商會一樣,不對香港政治表態。這一切相互關聯,反映香港美國商會正從一個維護美國在香港企業共同利益的團體,蛻變為美國在香港施展政治影響的一個工具。

  由利益團體變成政治工具

  從政治常理推斷,香港美國商會這一角色轉變,是經過其後台老闆精心謀劃的,也為該團體骨幹企業老闆所認同,絕不是心血來潮。換言之,美國遏制中國的時間有多長,香港美國商會充當美國在香港施加政治影響的工具,就會維持多久。當然,那樣的影響力會否保持一貫抑或不斷削弱,則另當別論。

  清醒地看到這一點,對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十分重要。

  第一,我們可以敦促香港美國商會為其成員企業利益計,向美國官方說明維持美國和香港經貿關係現行格局之必要,但是,不能指望香港美國商會能起多少積極作用。

  第二,我們要慎防香港美國商會游說其他西方國家在港商會,加入美國遏制中國的行列。在這方面,特區政府必須主動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在開展國際多邊合作的同時,加強同香港的各國商會的溝通。

  第三,我們要慎防香港美國商會「政治化」波及香港本地華資企業甚至華資為主體的商會。所謂「波及」可能循兩方面途徑、產生兩種後果。一是分化甚至分裂的途徑和後果,以致本地某些華資企業選擇脫離香港和國家經濟,投向美國主導的國家。二是本地一部分華資企業或商會,可能義憤填膺,同香港美國商會在政治事件和政治問題上公開叫板。

  有一種觀點:美國遏制中國,香港是受池魚之災,美國不會以香港為打擊的目標。這種觀點,符合美國遏制中國的起初階段,亦即從現在到未來某一年。但只要中國不屈服、必定不會屈服於美國,就不能排除美國從未來某一年起,把香港列入直接打擊的名單。

  政府須為美國打擊作準備

  目前,難以預測究竟哪一年將會是那樣一個轉折點。2021年會是一個重要節點。如果2021年中國政府宣布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那麼,美國遏制中國將變本加厲,從而,華府對待香港的態度也會相應調整。

  2017年美國對香港貿易錄得345億美元順差,香港是美國在全球錄得最高貿易順差的地區;港美雙邊貨物和服務貿易額高達689億美元。香港有逾千家美國企業,聘用約10萬名香港僱員。

  美國如果改變對香港的基本態度,甚至把香港列入直接打擊的名單,對香港經濟可能產生巨大衝擊。特區政府必須未雨綢繆。

  隨着香港政治基本矛盾的焦點,由普選模式和時間之爭,轉變為在中美博弈中站在哪一邊,香港工商界和知識界將不可避免發生分化甚至分裂。因為香港工商界同美國經濟一直有深刻聯繫,香港知識界的精英相當大一部分受過美國高等教育。

  目前,看清看透全球經濟金融政治格局空前全面深刻調整本質和趨勢者不多。特區政府需要加強研究、積極引導。

  首先,必須認清香港特別行政區不是也不可能再是上世紀50至80年代「舊冷戰」時期英國管治的香港。比較「新冷戰」與「舊冷戰」,不妨比較兩個不同「冷戰」下的香港,但是,不能指望或幻想時光倒流,以為香港特別行政區仍能遊走於東西方陣營趨利避害。

  其次,但絕非次要的,是特區政府和香港大多數居民必須認清香港前途和命運繫於國家。企業和個人可能有不同選擇,但香港絕大多數必須以此為家的居民無可選擇。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