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明日大嶼」助港跨越式發展\方文雄

時間:2018-11-09 03:16:55來源:大公報

  香港享受經濟繁榮帶來的成果同時,亦面對着各種「大都市病」的不良症狀,包括:人口稠密、資源短缺、交通擠塞、環境污染等等。最近施政報告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建議未來於水域生態敏感性相對較低的交椅洲及喜靈洲附近,分階段進行填海造地1700公頃,相信將有助紓緩城市化帶來的挑戰,並有利將香港打造成智慧城市,注入更多創科新動力。

  香港地少人多已是不爭事實;土地房屋短缺更是一直備受關注的核心問題。早前有調查指出本港每平方公里有2.59萬人,人口密度遠高於北京、上海、新加坡、台北4個競爭城市,可見香港人想有安居之所也是件奢侈的事。「明日大嶼」計劃將建構香港最大規模的新市鎮,解決城市人口密度過高的問題。建成後的人工島可增加土地儲備,用以興建26至40萬個單位,供70至110萬人居住,其中公屋和私樓的比例為7:3,有助解決公屋輪候時間長、市民「上車難」的問題。

  「大都市病」的另一症狀是交通擠塞。本港車輛數目急速增長,然而道路增長率卻未能追上需求,上下班塞車已是常事;過海塞車更是見怪不怪,這種種均導致交通及時間成本上漲,社會經濟效益下降。「明日大嶼」將繼港島中區、九龍東後,成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其設立的新交通樞紐,可為現有交通網絡困局帶來一線曙光,長遠亦有助紓緩三隧交通擠塞的問題。

  其中一項計劃將港島西部連接至交椅洲、欣澳至屯門,形成扣連新界及港島的走廊,使居民不必依賴三隧來往兩個地區,亦有利港島居民透過此路直接通往機場,而新界西北部居民則可繞過三隧前往港島西。此外,該配套亦加強新界西北部與大嶼山區域的連接,有助市民於大嶼山一帶尋找工作機會,既縮短上班距離和交通時間,又能減少過海上班的人數,疏導每日大量市民使用三隧過海所帶來的負荷。

  各種「大都市病」症狀加起來的後遺症便是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大家常見到維港兩岸灰色一片,是由於香港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已長期超出世衛標準。「明日大嶼」人工島將研究採用可再生能源、高能源效益設計和科技、環保交通運輸模式、先進的回收及廢物管理措施,同時提高綠化比率,發展為近零碳排放的社區,打造成為一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全新「東大嶼都會」,讓市民安居樂業。

  這個「東大嶼都會」由此可成為香港落實推行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契機。作為一個全新建構的市鎮,在其規劃上更具空間及彈性,便利政府全面引入智慧型系統,並應用於區內的基礎建設、交通配套、廢物處理系統等項目中,不但可優化管理及服務,而且更可提升成本效益。如果將其作為一個試點,並把成功的運作模式推而廣之,將帶領香港逐步轉型為一個既擁抱創科又以人為本的世界級智慧城市。

  成為一個智慧城市,香港將可透過各種創科解決社區問題,從而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同時進一步推動可持續發展模式,締造一個既宜居且友善的營商環境,不但可吸引更多環球企業及優秀人才來港投資及定居,更可維持其競爭力和獨特優勢,為香港帶來持續不斷的經濟發展及新機遇。

  正所謂「防患於未然」,香港現正面臨「大都市病」的不斷進逼,若要防止症狀加重,「明日大嶼」計劃將會是治療「大都市病」的靈丹妙藥,亦為未來世代謀福祉。

  群策學社主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