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戰的複雜多變環境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昨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今次會議提出「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等重點工作要求,釋放出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的積極信息,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進一步提振了各界有效應對貿易戰衝擊的信心。
今次會議在宏觀政策上有不少新提法,首先是「統籌國內經濟和國際經貿鬥爭」。當美國政府執意揮舞關稅大棒破壞全球經貿秩序並將矛頭對準中國之際,中國的發展不再是孤立的內部事務,將中國的經濟工作與複雜而充滿挑戰的國際經濟環境通盤來考察,是新形勢下的必然選擇。將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相提並論,凸顯了當前外部環境對中國發展帶來的挑戰。未來的經濟工作須同時服務於中國發展和維護國際道義兩大目標,特別是在應對美國對華貿易和技術限制方面,中國將展開堅決鬥爭。
其次,會議提出「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這符合市場預期。在美國的極限施壓之下,當前的國際關稅水平乃過去近一個世紀以來最高點,對華關稅最高達245%,堪稱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所面臨的最嚴重外部衝擊,衍生出口增速下滑、外資流入受阻、產業鏈重置等等壓力,進而影響中國的投資、就業和信心。超常規的外部環境,需要有超常規的逆周期措施,這就是因時制宜、因勢制宜。中央提出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旨在使用更大力度、更靈活手段乃至非傳統的政策工具,藉此確保中國經濟基本盤的穩定,減少對外部波動的敏感性,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成為當前的重中之重。今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盡快清理消費領域的限制性措施,設立服務消費和養老再貸款」。其中,「養老再貸款」是新表述,可視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這顯示中央定向支持特定消費領域,增強消費拉動作用的政策意圖,體現了政策精準性和結構性導向。
事實上,中國是十四億人口的超大市場,單是中產人口就超過美國總人口。加強經濟內循環,足以彌補外部需求不足、外貿動力變弱所留下的空缺。另一方面,一系列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措施的出台,將明顯提升國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而增加的消費可提振市場活力,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今次會議還強調,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持續用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加快實施「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是大國競爭的核心,也是中國增強抵禦外來衝擊能力的利器。中國人擅長轉危為機,貿易戰壓力也將成為創新動力,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迎來了新一輪窗口期。
美國發動貿易戰不足一個月自己已經「三眨眼」,充分反映中國經濟有強大韌性,且對等反制措施精準有力,擊中了美國軟肋。美國共和黨喉舌《華爾街日報》近日發表社評指「中國已贏得這一輪」,反映貿易戰攻守之勢已經發生變化。當然,美國不會輕易認輸,其遏華戰略更不會輕易改變,未來的鬥爭有可能進一步激化。中國人在堅定鬥爭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強大了,則無論風吹浪打,都可以閒庭信步。對香港來說,堅定和國家站在一起,就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