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年初復常以來全力拚經濟、謀發展,新冠疫情期間興建的隔離設施快速轉型,派上新用場。這些設施或被改造為建造業培訓基地,或被改裝為外勞宿舍,或變身青年服務場所,總之各適其適,為建設香港提供新動能。
三年疫情期間,香港建造了不少抗疫設施。去年初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需要大量隔離設施,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在青衣、粉嶺、新田、潭尾、啟德、河套等地,火速建造數萬個方艙,幫助香港渡過了那段困難時期。隨着疫情過去,社會各界就如何使用這些方艙獻計獻策。特區政府一早表明,將根據實際需要,考慮將方艙轉作其他用途。
特區政府說幹就幹,積極作為。其中,國家援港、僅用29日建成的元朗潭尾方艙,經過兩個月的改造工程後,已經變成元朗建造業輸入勞工宿舍,可入住7000人。大公報記者近日實地走訪,見到昔日方艙的布局大致未改,但功能已經改為宿舍,裏面設有洗手間、集體沖涼房,也提供暖氣和自動販賣機。茶水間設有飲水機、微波爐和電磁爐,可以簡單煮食。上網則有WiFi。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部分組合屋被打通後成為活動室,內有桌球枱、乒乓球枱等。方艙外面的人工草坪上,更設有桌椅及遮陽傘。可以說,宿舍應有的設施都有了,非常的人性化。有入住的工友表示,宿舍設施之完善超乎想像,可以「拎包入住」。
現時香港經濟動力澎湃,各行各業都缺人,特區政府為此啟動勞工輸入計劃。但在香港本身都缺少居所的情況下,如何安置這些外勞?這是不少人曾經擔心的問題。隨着潭尾方艙改造為外勞宿舍,有關問題得到適切解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工友需要進入市區時,由聘用公司安排車輛統一接送。如此一來,既方便人生地不熟的外勞適應新環境,也避免大量工友與居民同時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一舉兩得。
前身為新田購物城的新田方艙,已變身新田訓練場,為建造業工友提供培訓和工藝測試場地,並提供油漆及裝飾等工種的考試項目。香港建造業「青黃不接」,面臨斷層之危機,如何鼓勵年輕一輩投身建造業乃是一大挑戰。如今方艙變身課室,有助為建造業輸入「新血」,善莫大焉。正如當日有份參與建造新田方艙、後來因中招而入住方艙的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現任總管羅君逸表示,對昔日幫助患者的方艙有了新用途感到很開心,「當日的心血沒有白費!」
至於其他的方艙,現在也是紛紛轉型。如青衣方艙經過改造後提供給青年制服團體,用於舉辦升旗及步操培訓和其他青年發展項目;位於河套區、由中央出資援建的應急醫院,去年12月移交特區政府,由醫管局接管。今年4月,醫管局在應急醫院推出「日間放射診斷服務先導計劃」,為病人提供放射治療,包括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掃描造影檢查,以紓緩公院放射科的服務壓力,半年來服務4000個案,縮短了公院輪候時間。
這些隔離設施紛紛轉型,物盡其用,充分顯示特區政府靈活務實的施政風格,為加快落實施政報告提出的各項藍圖作出貢獻。事實上,不管方艙的功能如何改變,其服務社會、造福市民的初衷沒有改變,更折射中央對香港的關愛和支持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