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及本港的研究都發現,接種新冠疫苗第二針半年後,有一半人的抗體水平會跌得很低,甚至接近零,因此注射第三針以加強保護已是客觀需要。研究還發現,打原針或「溝針」都安全有效,後者效果更佳。本港自二月底開始接種疫苗,至今已過去近8個月,打第三針勢在必行。為此,特區政府需要在政策、物資及輿論引導方面做好充足準備。
接種工作做得好不好,關乎抗疫成敗,關乎生命安全,打第三針與打第一針、第二針一樣,都必須嚴陣以待,不能有任何鬆懈和疏漏,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
其次是物資上的準備。香港目前不用擔心疫苗供應,但長遠仍有壓力,須做好充足準備。此外還要做好人手、場地安排及協調,目前針對長者、學生等特定人群的特別接種安排,如即日籌、上門打針等,在打第三針時都可以同步推動,總之就是從方便市民的角度着想,盡最大努力,擴大人口覆蓋率。
輿論宣傳向來是特區政府的薄弱環節。對一般市民來說,最關心的是打第三針的必要性及安全性,特別是「副作用」的問題。目前歐美一些國家走在打第三針的最前列,內地多個城市也已展開相關工作,這方面的資訊很多,特區政府可以信手拈來,總結歸納向市民展示,打消市民不必要的疑慮,推動工作就會事半功倍。
特區政府在資訊發放方面往往相對保守,在面對惡意攻擊或偏頗報道時也沒有及時有力的澄清,備受詬病。接種疫苗之初,部分傳媒聚焦於副作用,所謂「打死人」的信息滿天飛,儘管這些資訊欠缺科學根據,似是而非,甚至是刻意誤導,但由於特區政府較少及時澄清,結果以訛傳訛,動搖人心。更不必說反中亂港勢力為破壞抗疫而無所不用其極,大造謠言,對不少市民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錯誤地認為接種風險高,部分長者尤其害怕打針,平添接種的阻力。特區政府原本預期九月初全港復課時達至七成接種目標,後來推遲至九月底,但如今看來十月底都未必能達標,可見一旦在宣傳方面失去先機,就會陷入被動局面。
做好輿論宣傳工作的重要性毋庸贅言,特區政府顯然已意識到自身不足。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強調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有效發放政府信息,讓市民更好更快掌握政府政策和最新情況是管治的重要一環,並承認這是特區政府「須馬上改善的工作」。究竟政府在發布信息及解說能力方面提升得如何,很快就可以見真章——推動第三針就是一個試金石。
香港接種率不夠高,增加了整體抗疫壓力。部分人需打第三針時,全港仍有逾三成合資格接種人士尚未打第一針,但不能因為部分人有疫苗猶豫傾向而輕易放棄他們,特區政府需要做好統籌兼顧:堅決普及第一針,積極啟動第三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