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曹景雯在富陽開設琴社,傳授古琴演奏技巧。
「好的音樂可以引起人們的共鳴,所以我想以古琴為媒介,與台灣年輕人開展交流,讓他們進一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把根留住。」浙江杭州富春江畔,古琴聲悠悠。自小在杭州長大的「00後」台灣青年曹景雯得國家級浙派古琴非遺傳承人鄭雲飛親傳,習琴13年。2023年,即將大學畢業的曹景雯來到位於富陽的「公望兩岸圓緣園」,開設了一家名為「洄流軒」的琴棋茶社,向來到大陸的台灣青年傳授古琴演奏技巧,以古琴為橋,努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大公報記者 連愍鈺杭州報道(文、圖)
「我的爸爸生於台北,祖籍江蘇揚州,媽媽是杭州人,祖籍富陽。」洄流軒內,曹景雯指着不遠處高低起伏的群山和繚繞的雲霧告訴記者,這片好山好水,她初見便愛上了。「《富春山居圖》一半在台灣,一半在杭州,就像我一樣,一半來自台灣,一半來自杭州,這裏是《富春山居圖》的實景地,因此我對這有着別樣的情愫。」
傳承浙派古琴技藝
起初,洄流軒主營古琴與圍棋教學。「古琴在古代是一種作為療癒的樂器,彈琴是一種內觀的過程,浙派古琴演奏風格悠揚緩慢,在如此靜謐的黃公望隱居地彈琴與下棋,是再好不過的選擇。」談起古琴,曹景雯饒有興致,她回憶道,與古琴結緣,始於12歲那年。
「初次聽聞鄭雲飛先生的古琴琴音,沉穩醇厚,非常獨特。鄭雲飛是國家級浙派古琴非遺傳承人,其師承浙派古琴近代代表性傳承人徐元白先生。」喜歡上古琴,對曹景雯而言似乎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曹景雯向記者展示了手指上的老繭,日復一日的練習之下,它們已經成為了她身體的一部分。「幼時學習,嬌嫩的手上總是會多出許多血泡,但每當想要放棄的時候,對古琴的喜愛又會讓我重燃熱情,古琴像我的一位老朋友,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已經無法割捨了。」
經鄭雲飛老師9年的口傳心授,悉心教導,並再三囑咐,希望曹景雯能夠將最傳統的浙派古琴技藝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我教授的對象最開始是我身邊的朋友,漸漸便有學生慕名來求學,來到富陽後我經常能接觸到來陸發展的台灣青年,他們隨之也跟隨我習琴。」曹景雯說。
曹景雯介紹,浙派古琴在台灣傳承人寥寥無幾,發展兩岸浙派古琴,開展兩岸音樂交流,是她心之所向。「『公望兩岸圓緣園』每年都會有很多台灣青年前來,他們對中華傳統非遺文化都非常感興趣。」曹景雯向台灣青年們介紹了浙派古琴,「對於很多不太了解古琴的台灣青年來說,我會用改編他們熟悉的閩南歌曲來提起他們的興趣,例如,古琴版的《望春風》就很受歡迎。」曹景雯表示,教學相長,在教授古琴的過程中自己也得到了許多新的體悟。目前,她正在申請非遺傳承人,積極推動兩岸浙派古琴文化的交流與學習。
拓展多項傳統品鑒活動
「琴棋書畫戲詩酒花茶香」,在古琴、圍棋教學之外,曹景雯逐步拓展了古珠、老茶、書法、線香等品鑒活動。一進洄流軒,就能看到櫥櫃中收藏了大小不一色彩亮麗的古珠。曹景雯表示,這些古珠大多來自台灣。
「收藏的愛好承自我爺爺。」曹景雯說,自己父親延續了爺爺的這份愛好,喜愛收藏古珠與老茶,洄流軒原本是父親創立的,在上個世紀有不少台灣人買下大陸的老物件帶回台灣珍藏,這些東西回流到大陸,「洄流」二字的偏旁都是「」,代表着店裏的很多物品都是從台灣回流而來。
浙江工業大學本科畢業後,曹景雯赴中國美術學院進修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重點研究中國古代首飾方向。她將所學技能與古珠結合在一起,成立了珠寶品牌「山風行」,從博物館的文物與敦煌壁畫中汲取配色靈感,用自台灣回流的材料設計了多款耳環、胸針、手串等首飾。「未來,希望有更多的台青小夥伴們到我們店裏,學習非遺技藝,包括古琴、花絲鑲嵌、點翠、宋代點茶等,我們還可以穿着漢服在黃公望隱居地裏拍攝美美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