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醫療資源短缺,而遠程醫療僅能「看診」卻不能「聽診」。「醫生診斷需要全面性,病人能提供其他時間的健康數據,會診將更有效率。」何永基表示,最想將該人工智能「聽診器」應用於遠程醫療(telemedicine),而另一希望做但未實踐的場景是用於大眾疾病篩查。
「家庭醫生的重要性在於,很多疾病初期,病人自己可能不知道患有這個疾病,家庭醫生接觸的大眾數量最多。」何永基表示,一般而言,醫生與病人會診的時間通常僅5至15分鐘,若病人能提供其他時間的健康數據,會診將更有效率。
針對已經就診過一次的病人,Vitogram®讓定期監測變得可行。此外,很多人得知自己有心臟病時,病情已經比較後期,可能已經出現心絞痛、喘氣嚴重或嚴重胸痛等症狀。「我們希望在患者的症狀還不明顯的時候,就能通過該款人工智能聽診器進行疾病篩查。發現疾病後,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須提升遠程醫療品質
何永基強調,無論是香港還是全世界,遠程醫療都還處於相對初級的發展階段。「之前新聞裏也提到過,一開始確實會出現比如收費問題,也有人會擔心服務品質是否和面診一致。任何創新的服務或方式最初都會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希望可以降低這些問題出現的風險,讓醫生和病人都對遠程治療更有信心。長遠而言,遠程醫療的發展是醫療體系必經之路,最終能讓更多病人受益。」
何永基續說,「能使病人看到自己更多的健康數據,這本身就很有意義。不過也有人表示,現時很多設備都能收集健康數據。但關鍵不在於收集數據,而在於如何將數據轉化為病人可行動、醫生可行動(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