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港大研究團隊建立大數據平台「癌症免疫數據引擎」。
【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成功開發「癌症免疫數據引擎」。該平台聯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整合了全球5957位癌症病人的免疫療法數據與多組學資訊,涵蓋17種癌症及8575份腫瘤樣本,現已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官網開放。團隊透過此引擎鎖定AOAH這一關鍵分泌蛋白,證實其可清除免疫阻礙、激活抗瘤細胞並對抗腫瘤逃遁,為中晚期癌症免疫治療破局,目前正推進一期臨床試驗,目標將相關患者治癒率從5%至20%提高至40%以上,並計劃藉大灣區優勢惠及全球患者。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講座教授兼陳一微基金教授(癌病研究學)關新元教授,連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姜鵬研究員指出:「人類基因組約有1903種編碼分泌蛋白的基因,但其中61%在癌症中的功能未知。研究團隊使用『引擎』平台全面分析所有與泛腫瘤免疫治療效果高度相關的基因,並鎖定多種過去在癌症中作用未明的分泌蛋白。結果發現,名為酰氧酰基水解酶(AOAH)的分泌蛋白在治療黑色素瘤、胰腺癌、肝癌、結直腸癌、腎癌等多種腫瘤中的免疫治療效果最為顯著。」據悉,有關研究成果目前已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細胞》。
揭分泌蛋白AOAH有助抗癌
團隊解釋,AOAH的首要作用是「掃除障礙」:它能清除體內一種會「拖免疫系統後腿」的卵磷脂分子。這種分子會讓免疫系統受腫瘤周圍環境影響而「失靈」,AOAH將其清除後,免疫系統就能擺脫干擾,正常發揮對抗腫瘤的能力。
在激活免疫細胞方面,AOAH有兩大「招數」:一方面,它能讓專門殺傷腫瘤的CD8+T細胞變得更活躍,提升其攻擊腫瘤的能力;另一方面,可幫助樹突狀細胞「重拾本職」——這類細胞負責識別腫瘤特徵、向其他免疫細胞「報信」並激活它們,AOAH讓其恢復這一功能,從而強化身體自身的抗癌能力。
AOAH還能針對腫瘤的「逃遁機制」發力。研究顯示,大多數腫瘤在發展中會通過兩種方式逃避免疫系統監視:要麼降低自身「辨識度」,要麼減少體內可被識別的「特徵分子」。這正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接受免疫治療時效果不佳的原因,而AOAH恰好能對付這兩種「逃遁手段」。
關新元教授表示:「目前我們正持續推進第一期臨床試驗工作,期望將難治性、中晚期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癒率由5%至20%提高至40%以上,並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優勢,將此創新成果推向全球,惠及更多癌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