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1年至2023年涉及行人過路意外數字(人)
早前有奪命交通意外疑因事主看手機,未及時留意駛近的車輛。事件引發社會對「低頭族」沉迷手機忽視交通安全的關注。大公報記者巡查全港多區發現,馬路「低頭族」俯拾皆是,不少人過路時只顧看手機,更有遊客停留在馬路中心用手機拍照錄影,甚至有手拖女兒、推着嬰兒車的母親,過馬路期間仍玩手機,隨時發生交通意外。
不少鄰近地區對「低頭族」制定法規及採取行動,本港立法會議員及專家均表示,相關地區的做法可供參考,但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加強教育與宣傳,讓市民深刻認識到「馬路如虎口」,切勿看手機分心,累人累己。
記者翻查運輸署資料年報顯示,在道路交通意外的主要成因中,過路處不顧交通狀況橫過馬路導致的傷亡人數呈上升趨勢,2021年為79人,2022年升至88人,2023年更增至115人,較2021年升四成半,不少個案或與行人過馬路看手機有關。
大公報記者近日在中環、灣仔、銅鑼灣和天后一帶觀察,發現在過路處不少人過馬路期間繼續使用手機。在港鐵天后站附近的英皇道,一名女童全程低頭看着手機過馬路,完全依賴身旁的女傭引領前行。中環畢打街的午飯時間,不少人過路時,甚至車輛中穿梭仍注目手機。有送貨員推着手推車過路,同時間在手機上查看地圖;數名白領在過馬路時翻看手機的資料。銅鑼灣軒尼詩道遊客眾多,一些外國遊客過馬路時,仍在手機查看資訊。
母推嬰兒車竟照樣玩手機
「低頭族」無處不在,大公報記者過海到九龍,目擊觀塘工業區午飯時,打工族邊走邊用手機處理工作;深水埗欽州街、旺角亞皆老街和彌敦道一帶,不少行人邊過馬路邊使用手機,且他們的步速明顯慢於不使用手機的市民。尖沙咀廣東道和彌敦道遊客密集,不少遊客過馬路時看着手機,部分因分神未能看清路況而隨意穿梭,未按規定方向行走;更有遊客在馬路中心用手機拍照錄影,甚至有拖着女兒及推着嬰兒車的母親過馬路時仍玩手機,場面令人捏一把汗。
運輸署發言人表示,該署一直通過科技應用、設施改善、立法執法、宣傳教育等多管齊下策略,保障道路使用者安全。為提醒「低頭族」注意燈號,該署聯同機電工程署,在全港約100個行人過路處黑點或事故多發的交通燈路口,安裝向行人等候區投射紅光的輔助裝置。香港大學評估顯示,裝置啟用後,「紅色人像」燈號時橫穿馬路的行人減少約四分之一,成效顯著。
現行法例規定,行人疏忽危害安全或不遵守交通燈號均屬違法,最高可罰款2000元。運輸署聯同相關機構,通過電視短片、宣傳冊、社交媒體等推廣道路安全,在交通燈控制器張貼標語海報,並融入吉祥物Agent T設計增強傳播力。\大公報記者 余風、蘇荣(文) 調查組(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