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醫健事/中西醫協作 膝關節患者減痛免換骹

時間:2025-05-28 05:01:34來源:大公报

  圖:中西醫協作治療膝關節炎,為病人提供包括針灸等更多治療方法。

  【大公報訊】記者伍軒沛報道:香港人口老化,膝關節治療的需求也趨升。香港醫院管理局自去年初開始,與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內地中醫醫院,就膝關節治療進行交流,去年5月在博愛醫院,開展首個以中西醫綜合門診模式運作的「中西醫協作膝關節炎治療先導項目」,現已擴至五間公立醫院設有服務點,截至今年3月底,已為280名膝關節炎病人提供中西合璧治療。有年逾六旬的羽毛球教練參與中西醫協作治療,現已毋須長期服用止痛藥,亦毋須進行換骹手術。

  粵醫院制定治療指南

  過去中西醫協作多以住院服務為主,「中西醫協作膝骨關節炎治療先導項目」是首個以中西醫綜合門診模式運作的協作項目。香港醫管局過去幾年大力推動中西醫協作項目。2024年初開始,醫管局與具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內地中醫醫院交流,包括到訪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就膝骨關節炎治療策略及臨床方案作交流。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院長劉軍於本周一接受訪問表示,內地60歲以上的民眾,超過60%人有不同程度的膝骨關節問題,女性普遍比男性病情嚴重及來得更早。隨着人口老化加劇,預計這病症在香港更普遍,「如果壽命夠長,大多會得此症。」

  劉軍表示,膝骨關節炎可能是一個關節出問題,但關節疼痛導致步態不正常,可能引起另一隻腳或腰部、臀部肌肉勞損疼痛,所以需整體考慮治療方案。中醫治療方法多,包括外敷中藥、熱敷、針灸、推拿、按摩等,副作用少,對治療膝骨關節炎這種慢性和功能性疾病,具有優勢。

  他表示,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聯合國內有代表性的中醫院和西醫院,探討制定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骨關節炎指南,經大量文獻調研和專家共識,深入研究每個治療技術並驗證後制定。該指南貫徹中醫「治未病」和現代科普理念,將病納入慢性病管理,分為五個階段治療,提高治療效率。

  指南自2024年5月發表後,被多方引用,國外影響力較大。五個階段治療的最初階段為前期,通常建議採用治未病方法,例如健康教育、物理療法、或中醫特色療法,例如太極、健跑、按摩、針灸等。到早期階段,則使用非藥物治療,例如物理療法。中期階段就需要非藥物療法加藥物療法,需要用到非類固醇消炎藥、軟骨保護劑等控制病情。如果病人已到後期症狀,就需要進行保膝手術或關節清理術等手術治療。至於晚期患者,就只能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醫管局骨科統籌委員會主席、新界西醫院聯網矯形及創傷科(骨科)部門主管尹耀宗表示,博愛醫院於去年5月首創中西醫綜合門診,西醫和中醫同地看診,交流後制定綜合治療方案,中醫施行治療手段,為專科門診病人提供多選項,目標是加強疼痛管理、改善關節功能、減慢退化、延緩或避免換關節手術。物理治療師是團隊重要成員,與中醫交流互補。

  五公院設服務點

  現時該計劃已擴至東區醫院、伊利沙伯醫院、聯合醫院、仁濟醫院。截至今年3月底,約280名病人完成中西醫協作治療,平均年齡為68歲。尹耀宗稱,普遍病人在完成八次中醫針灸治療後,疼痛指數明顯下降,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改善。

  其中一位病人是62歲資深羽毛球女教練,她於2019年到院求診,確診右膝骨關節炎,經低副作用藥物和系統物理治療,但病情反覆。她於去年參與醫管局中西醫協作計劃後,病情得到改善,直到現年68歲,仍毋須長期服用止痛藥和進行關節置換手術,體現分層分治的效用。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中醫)黃巧雲表示,項目為市民提供更多治療方案,亦有助膝骨關節炎晚期前的患者避免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