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製氫產業發展成熟。
為深入了解氫能發展動態,葡萄牙埃武拉大學管理系教授、阿連特茹科技園區(PACT)執行總裁Soumodip Sarkar早前應邀到中國實地考察。他對中國氫能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給予高度評價,指出中國企業憑着規模化製造優勢,重塑全球氫能經濟格局。
國產設備助製氫成本減三成
在技術與成本層面,Sarkar教授以鹼性電解槽為例分析,中國無錫工廠生產的2000標方單台電解槽,結合模塊化設計,使單位製氫成本較歐洲同類產品降低30%以上。然而,他同時提醒,隨着歐盟即將實施「可再生氫認證體系」(RFNBO),中國企業需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作為深耕氫能領域的專業機構負責人,他指出,PACT科技園可為中企提供協同支持,助力突破國際市場障礙。
相關行程中,Sarkar教授不僅走訪了北京的氫能產業總部,還來到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實地考察風光電氫氨一體化項目,與前線工程師就可再生能源製氫的技術展開探討。在無錫鹼性電解槽製造基地,他見證了全球領先的規模化生產能力;在嘉興與福建的代工工廠,則看到了中國在氫燃料電池及氫能製造領域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卓越能力。
談及中國氫能產業的競爭力,Sarkar教授特別強調其「垂直整合能力」。他指出,中國企業已構建起從電解槽核心設備研發製造,到終端應用場景開發的完整產業鏈,這正是歐洲氫能市場對系統化解決方案的迫切需求,為中歐在氫能領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