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網購騙案四成涉Fb假專頁 誘倉促付款 收錢即失聯

時間:2025-04-17 05:01:43來源:大公报

  左圖:假冒專頁的首頁頭像相、界面設計及用色都與正規專頁非常相似,難以辨別真假。右圖:警方提醒市民,切勿點擊不明來歷的連結及在非官方網站披露個人資料。

  【大公報訊】記者古倬勳報道:網上購物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網購相關的詐騙陷阱亦無處不在。警方去年共錄得11559宗網上購物騙案,較前年增加29.2%,損失金額較前年更大幅增加87%至約3.6億元。警方提到,隨着啟德體育園啟用,多個大型活動陸續舉辦,相關騙案有可能增加。

  警方指出網購騙案常見的犯案手法有3種,分別是「Facebook專頁詐騙」、「Carousell釣魚連結騙案」及「彈票黨」,其中最常見的「Facebook專頁詐騙」佔去年網購騙案超過四成,涉款約6000萬元,騙徒假冒知名商戶建立高仿專頁,並透過付費廣告推送虛假優惠,市民在網上搜尋有關商店時,真假專頁或同時顯示在搜索結果中,很容易不小心點擊進入假冒專頁。

  女子購演唱會門票損失近百萬

  騙徒經常以精心設計的虛假身份與語言技術誘導消費者墮入陷阱,強調貨品的稀缺性,如限量版球鞋、熱門演唱會門票,或絕版遊戲道具等,亦會營造「手快有,手慢無」的緊迫感,迫使買家倉促付款,無法仔細驗證或當面交收,並在收款後迅速失聯。

  警方亦留意到,隨着啟德體育園正式啟用後,多個演唱會及運動項目等大型活動陸續舉辦,有騙徒看準有粉絲未能購票,而在不同購物平台謊稱有大量內部門票誘騙粉絲購買,部分騙徒會以不同藉口拖延出貨,令受害人在活動當日才發現所購買的門票未能進場或無發貨;去年涉及演唱會門票的騙案佔去年所有網購騙案的超過15%,涉款近1800萬元,損失最大宗涉及一名40歲本地女子在去年4月至5月間,經通訊群組購買演唱會門票後無收到門票,被騙300元,及後有自稱為娛樂公司職員向她訛稱可以折扣優惠購買多張門票,她在一個月內被以多個藉口合共轉賬256次,被騙近100萬元。

  警方預計騙徒或在復活節假期間在不同平台發放聲稱優惠的旅遊套票或食品等虛假消息引誘市民上當,市民在慶祝節日時亦要小心網購騙案,光顧信譽良好的賣家,付款前應先搜尋賣家的電話號碼、銀行戶口號碼、專頁名稱等,切勿點擊不明來歷的連結及在非官方網站披露個人資料,並鼓勵市民使用「防騙視伏器」以在交易前即時評估詐騙風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