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有人講究利是金額,亦有人喜歡搜羅漂亮特色利是封。\大公報記者郭如佳攝
無論是在南方或北方,過新年收到的利是錢對於小朋友而言都是一筆意外之財,該如何處理呢?其實這些「利是錢」除了儲存起來,還能成為孩子理財教育的好機會,家長可以利用「利是錢」這個傳統來引導孩子們逐步學習財富管理的價值。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早前調查發現,49%受訪家長會容許子女管理部分或所有利是錢,但僅28%有抽空與子女討論金錢管理,12%家長因怕子女尚小而未能理解,而從未與孩子談及金錢相關話題,錯過了與小朋友一起討論及學習理財的機會。
包括學習感激及分享
其實,對於3至5歲的小朋友而言,重點在於培養基本的理財態度。包括學習感激他人給予的物品、與有需要的人分享物品時感到快樂,以及當他們額外付出努力並獲得認同時,感受到成就感和尊重他人物品的擁有權。此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日常生活中使用金錢通常感到好奇。
父母可以陪同孩子封利是,並教導他們認識不同面值的紙幣,在適當的情況下,父母可以將一部分利是錢交給孩子,並與他們一起討論這筆錢的分配計劃。家長可引導子女學習「先儲蓄後消費」,把利是錢分為三份:儲蓄、消費、分享,而非立即將所有金錢花掉。
家長亦可以將利是錢以「532」進行分配,儲蓄50%、消費30%、分享20%,讓子女明白儲備是為將來的需要作準備,培養孩子學會「積穀防饑」的美德及正確理財心態。當然,享受消費的樂趣亦是重要部分,同時讓孩子明白得到金錢後,應該留部分與人分享,鼓勵孩子對長輩表達愛意,如請長輩「飲茶」。
父母還可以教導子女良好的理財習慣,包括量入為出、將消費分為需要及想要、先儲後用及培養記賬習慣等。在消費方面,教導子女金錢不可以全部用來滿足消費慾,「需要」的才可買,「想要」的需三思。\大公報記者 郭如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