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教育線上/港大「全能有情教育」 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時間:2024-10-08 05:01:26來源:大公报

  圖:教資會主席雷添良(右三)昨日頒發2024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協作團隊組別)予「全能有情教育」團隊。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昨日舉行2024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頒獎典禮,表揚教資會資助大學學者的優秀教學表現和成就,以及學者在校園內外展現的領導才幹和對提升教與學質素所作的學術貢獻。獎項包括一般教學人員組別、新晉教學人員組別及隊伍組別,得獎者或組別可獲75萬元獎金,用作提升教與學活動質素及鼓勵其卓越成就。

  教學獎遴選委員會經過遴選過程,從超過20組出色的提名中選出3組得獎者。其中由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及教與學創新中心教授陳嘉玉領導的跨院校「全能有情教育(HAVE)」團隊,獲得「協作團隊組別」傑出教學獎。團隊認為,儘管學生的整體能力很重要,但高等教育仍然主要側重於學科或專業知識,在學生的全面發展方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而HAVE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可見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學科之外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茁壯成長。

大公報記者 郭如佳

  港大教與學創新中心首任總監、教育學院陳嘉玉教授對獲獎表示欣喜,期望透過這個獎項產生連鎖效應,鼓勵更多學生和教師認識到整體素養的重要性。此外,陳嘉玉教授透露,明年初成立全能有情教育中心,開辦一系列短期網上微型課程及推廣,以培養和評估全人能力;籌辦國際盛事、安排實習工作坊、專題小組討論和協作營,鞏固香港在有關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浸大於三個組別均獲獎

  香港浸會大學於本屆傑出教學獎的三個組別均獲得獎項。浸大理學院計算機科學系講師李原曦博士,為一般教學人員組別的得獎者。她致力提供一個無障礙平台,將教職員工與學生(不論是主流或殘疾)以虛擬和實體方式緊密連接,將學習社群擴展至更多大學與學系,並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作為創新的教育工作者,她採用獨特的5D設計框架──發現(Discover)、定義(Define)、開發(Develop)、辯證(Debate)和實踐(Deliver),強調以學生為本,培養創造力和慎思明辨的能力。

  得益於李博士的教學模式,她的學生能夠在全球互聯的環境中成長,倡導合作,並為社會面對的挑戰提供解決方案。

  新晉教學人員組別得獎者為香港浸會大學創意藝術學院助理院長(教與學)及視覺藝術院秦萊茵助理教授。她通過運用遊戲化學習和跨學科合作的「工具」,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和學習成果。

  秦教授以文化和科技敘事方式豐富設計,鼓勵學生透過作品創造有意義的故事。她利用4C框架──內容(Content)、場景(Context)、文化(Culture)和合作者(Collaborator),讓學生能夠應對設計的挑戰,並培養出思辨能力。她亦致力以專題研習和以服務為導向的設計,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並令他們掌握實際的技能,培養他們的創意解題能力和積極創業精神。

  此外,她還與初創企業及創業孵化機會建立了緊密聯繫,為有意創業的學生提供導師指導、指引和資源支持,幫助學生發展商業理念。

  教資會主席雷添良祝賀各教學人員所獲得的成就,並表示將繼續視教與學為優先重點,投放額外資源支持教學創新和卓越教學,致力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