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到長生店拜祭先人的市民,攜帶的祭品普遍以簡約為主。\大公報記者攝;右圖:大批市民於清明時節上山拜祭,以表孝意。\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被稱為「長生街」的紅磡曲街一帶提供殯儀服務的店舖林立,部分持牌殮葬商處所可暫存先人骨灰。昨日清明節,不少孝子賢孫前往拜祭先人,大公報記者現場觀察,隨着政府嚴禁在該處街上燃燒冥鏹,過去拜祭時煙霧瀰漫的情景大有改善。
有市民表示,近年公營骨灰龕位供應充足,先人離世大約一年已有龕位選擇。有殯儀業人士表示,連同立碑等儀式,先人平均五個月內可上龕位,部分市民希望將先人骨灰安置到心儀地區,因此需在持牌殮葬商處所暫放先人骨灰。\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
大公報記者昨日上午於曲街一帶現場觀察,到來進入殯儀服務店舖拜祭的市民,攜帶的祭品普遍以簡約為主,鮮花、少量食物等,有市民認為心意最重要。有附近居民表示,近年政府規管紅磡拜祭安排,擾民情況大有改善。持牌殮葬商店舖負責人李先生說,早於五、六年前,政府嚴禁市民在街上燃燒冥鏹,經整頓後環境衞生已改善。
鄭先生的至親於一年前離世,骨灰暫存放在該處的店舖內,昨日趁清明節到來拜祭。他告訴大公報記者,早前知道屯門有龕位可供申請,但家人們心儀沙田石門,期望讓先人骨灰安放於沙田石門的骨灰安置所,「我們想等新的骨灰龕場,所以才那麼久。」他說殯儀中介公司通知,預計今年內可提交申請。記者翻查資料,石門安興里公眾骨灰安置所預計明年完工。
陳先生亦是趁清明節,到紅磡店舖拜祭去年七月離世的父親,他說家人期望父親的骨灰可安置到柴灣歌連臣角靈灰安置所,因此需輪候一段時間,他相信先人很快可安置上位。
早年骨灰龕位一位難求,2017年平均輪候時間長達近四年。根據立法會文件,2011年至17年間,每年平均75個先人「爭奪」一個重用龕位,競爭相當激烈,而私營骨灰龕位價格飆升,雙人龕位售價曾最高升至520萬元。
14項目提供60萬新龕位
政府近年致力在各區覓地興建骨灰龕位安置所,食環署資料顯示,其中14個項目共提供約60萬個新骨灰龕位。單是2020年完工的曾咀靈灰安置所,便提供約16.3萬個龕位。食環署稱,政府會繼續就其餘的工程項目進行規劃,並在適當時諮詢有關區議會,如能推展這些工程項目,將可額外提供30萬個骨灰龕位。
根據政府推算,2018至2038年期間,本港有約120萬人離世,骨灰龕位需求約65%至68%,即約80萬人。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去年表示,全港現有45萬個龕位,連同已計劃興建的42萬個,合共逾80萬個,足夠使用至2040年,基本上無需輪候。
裕祥殯儀創辦人陳檵垣接受《大公報》訪問表示,早於10多年前政府未有長遠規劃,導致出現「天價」龕位,高峰時期部分持牌殮葬商處所更放置逾100個骨灰龕。陳檵垣說,隨着公眾龕位供應增加,現時先人骨灰連同立碑等儀式,平均五個月內已可上龕位,近七成客戶選擇屯門曾咀靈灰安置所,基本上無需輪候。有些人希望等候心儀地區的龕位,直至先人在龕位安置所立碑上位前,其間每逢春秋二祭,後輩會到寄存先人骨灰的持牌殮葬商處所拜祭先人。
業界倡設特定區域泊殯儀車
不過,紅磡區內車輛泊位不足,路邊泊位經常泊滿靈車、私家車等,大部分更逾時。靈車司機王先生工作以外時間仍在車上看守,「怕抄牌!曾經一個月食『牛肉乾』10多次」。陳檵垣說,區內停車場對殯儀車有抗拒,建議政府劃分一區域讓業界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