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因地制宜 公屋設計幾番新
2017年政府公布《香港2030+》規劃報告,佔地3萬公頃的北部都會區是當中的重點發展項目,政府有關部門由整個北都的交通網絡、屋邨環境等各項設施,都以幸福設計為指引,務求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其實,香港公營房屋的設計,一直隨時代進步,由徙置大廈到早期採用「標準型房屋設計」的公營房屋,包括於1984年至1992年落成的Y型大廈設計、90年代和諧式大廈,皆各具特色,近年引入的非標準型大廈建築,更因地制宜設計出新款樓宇。
70年代落成的愛民邨,其「雙塔式大廈」是著名的公屋建築之一,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副教授衛翠芷博士,介紹這兩座高低不同的樓宇,一座是21層,另一座是24層。「雙塔式大廈」單位設計與長型大廈一樣,只是捲成四方型,走廊則從外面改為置於中間形成天井;每層樓有17戶,圍成一圈,居民可看到上下十層甚至地面。這個如煙囱般的設計形成煙囱效應,當熱氣上升,地面冷空氣上升,形成循環,變得通風。
80年代的Y型大廈主要有Y1、Y2、Y3、Y4型,都是三叉型,衛博士續指當中的Y2型是公營房屋首次有多房式設計,增加私隱度。90年代和諧式設計是一種單元式設計,即是每個單位基本有廁、廚、廳和一個房間,若要多房,可在旁邊間多一兩間,這設計適合預製組件及方便實地機械化施工,而和諧式設計亦因應環境演變出十多個版本。
和諧式設計 方便添加房間
房署近年引入「非標準型大廈」,建築師可因地制宜,就每個項目的地理因素設計新的樓型,提高成本效益。其實,在80年代發展的沙田廣源邨,已因為獨特地理環境的限制,迫使當時的建築師、有沙王之稱的前房屋處助理處長江焯勳造就出依山而建、別樹一格的屋邨。江焯勳在細節上下苦功,務求把房屋與地理位置完全配合。「怎樣令居民由最低平台行十層樓到最高平台,而不覺得辛苦?設計上要考功夫」,當時他巧妙地設計了人性化的「百步梯」貫穿這段路程。江焯勳又指出將屋邨幾間店舖圍起來造成的空間,給予居民「家的延伸」(external home),即是居住單位300平方呎以外,居民可到樓下伸展。
江焯勳認為新市鎮發展的挑戰是建屋時間短,很多工序一起進行,填海、打樁、興建上蓋項目一項緊接一項。房屋署總建築師李民偉表示,現在有很多新區數十個工地一起發展,挑戰都是一樣:「但我覺得一點沒有改變,我們發展公營房屋以人為本的初心仍然保留着。」
北都基建先行 完善交通網
2017年特區政府公布《香港2030+》規劃報告,制定香港整體空間規劃、土地及基建發展,其中北部都會區是其中一個重點發展項目。北部都會區面積達3萬公頃,約為香港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新田、洪水橋/厦村、元朗南,以及新界西北已發展地區。北都以基建先行原則發展,房署高級規劃師盧穎儀表示古洞北新發展區,將在現有的東鐵綫增加古洞站,預計約在2027年落成,連接羅湖、落馬洲站,未來北環綫也希望把古洞站連接錦上路站,完善整個北部都會區的交通網絡。「我們也會制定幸福設計指引,以提升屋邨環境、公共空間和各種設施,增加居民的幸福感。」李民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