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提升景點的吸引力,打造更多國際級音樂及體育盛事,吸引更多遊客開開心心在港過夜,增加消費。
疫後旅遊業逐步復甦,訪港旅客暫時回復至疫前55%,但面對旅客消費模式轉變、傳統景點老化、過分偏重購物、服務質素下降等結構性問題,加上來自全球旅遊業的競爭,本港旅遊業要在困境中尋找新出路。
《大公報》訪問不同專家學者,提出多項優化措施及建議,重新定位,提出必須「拚特色、拚質量」,除了提升旅遊景點吸引力,同時要加強聯通內地吸引旅客,開拓中東及「一帶一路」旅客市場,才能夠讓本地旅遊業絕地生存。\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鍾佩欣
香港旅遊發展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初步訪港旅客數字為3400萬,內地客佔約79%,過夜旅客平均留港時間,由疫情前約3.1晚,延長至2023年約3.6晚,仍有提升空間。
不過,旅發局數據顯示,佔比約一半的不過夜旅客,人均消費錄得下跌趨勢,2023年上半年人均消費錄得1278港元,較2015年的2409元,大幅下跌53%。
香港旅遊業議會主席徐王美倫早前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旅客數字符合預期,但消費上「差少少」,認為與內地零售業及網購行業發展迅速有關,同意必須「出招」吸引旅客過夜,多留一晚自然會消費,但「問題是如何吸引旅客過夜?」
經民聯旅遊事務委員會主席黃進達分析,相比以往,旅客更趨向於沉浸式深度遊,寧願在目的地停留更久、消費更高,務求把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人文特色,也了解得透徹。
旅客消費要「物有所值」
他認為,要吸引旅客過夜,消費更多,香港應發掘本地獨特的旅遊資源,不能夠維持走馬看花式的觀光,政府亦應長遠將香港打造成綜合式宜旅城市。此外,文化和旅遊活動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例如現在有故宮(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九文化區等,可以考慮把更多不同的文化特色活動,納入到『香港夜繽紛』。」
香港因進口消費品免稅,過去以「購物天堂」自居,立法會議員(選委會界別)陳沛良指出,港元跟美元掛鈎,現時香港各方面成本高,整體性價比對香港比較不利,所以宣傳上可以由以往「購物天堂」,更改為讓旅客覺得「物有所值」,旅遊要走高質量發展,拚服務質量,拚產品特色,滿足每個旅客不同的旅遊需求。
「要帶起氛圍先!」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指出,現時訪港旅客數字仍有上升空間,認為旅遊業「質」和「量」需同時推進,一方面推行一簽多行、擴大自由行範圍等多項措施引進旅客到訪,另一方面投其所好,增加新元素延長旅客過夜天數。
開發旅遊資源 拓展深度遊
工聯會旅遊聯業委員會主席林志挺認為,現時大灣區往來交通方便,推行一簽多行等多項措施,相信訪港旅客數字會有上升,但他強調現時旅客出遊模式有改變,以體驗式旅遊為主,旅遊業應加強深度遊活動,滿足旅客需要。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坦言,人手和整個經濟大環境,也是旅遊業恢復面臨的主要難題,所以本港旅遊要拚特色、拚質量。「要打造特色產品,吸引旅客來港多留幾天!」他舉例,135間旅行社早前提出約700條「創意.深度遊」行程路線,當中晉級的30條「精品路線」,已由一月中開始投票,圍繞六大主題,包括綠色生態遊、親水樂悠遊、文化風情遊等。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日前表示,開拓客源吸引更多高增值過夜旅客是香港發展旅遊的主要策略,特區政府會與內地相關部委保持溝通,就有序優化個人遊計劃、調整內地訪港旅客購物免稅額等建議適時作出討論,為內地旅客提供更便捷靈活的方式訪港和更豐富的旅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