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需求殷切/每年3000人次輪候體外授孕

時間:2023-12-18 04:02:34來源:大公报

  醫管局轄下九間公立醫院設有婦科專科服務,為40歲以下的女性提供輔助生育服務。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由2024-25年起,五年內逐步增加公營醫院體外受精(IVF)治療服務名額,只限於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和廣華醫院,以瑪麗醫院為例,現時需輪候11至12個月,才能首次見醫生。

  若夫婦期望接受體外授孕或其他治療,必須持有家庭醫生、婦產科醫生或任何醫生開出的轉介信,並透過網上或產科專科門診預約首診時間,醫生會根據轉介信提供的資料,將病人分流至生育評估門診或試管嬰兒門診。

  要獲得體外受精(IVF)治療服務,必須先經過評估,獲評為合適的夫婦,會獲安排接受最多三次卵巢刺激周期的治療服務。

  以瑪麗醫院為例,院方提醒求助市民,現時需輪候11至12個月才能首次見醫生,首診後需輪候四至五個月後,才可以接受體外授孕的治療。

  《大公報》記者日前到瑪麗醫院婦產專科門診了解體外授孕情況,有護士表示,有意接受治療的夫婦需持有轉介信,28日內會收到首次就診時間及地點,再由醫生轉介到合適門診,平均每日也會有夫婦查詢。

  授孕失敗再輪候時間可減半

  醫院管理局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現時每年約有1200對夫婦獲轉介至醫管局接受公營體外受精治療服務。一般而言,體外受精治療的輔助生育懷孕機率,取決於許多不同因素,包括女性的年齡、卵巢反應、體重和夫妻的吸煙習慣等,參考過去的數據,成功率約為兩成至四成。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現時全港每年約有2000至3000人次輪候體外授孕服務,若首次體外授孕不成功,則要再等上約半年,預料增加名額後,體外授孕失敗的個案,再接受服務的輪候時間會減少一半。

  大公報記者鍾佩欣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