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圖:王冬勝表示,每次遇到金融危機,香港總能重新站起來。左圖:王冬勝表示,香港前景充滿信心,因為「一國兩制」及背靠國家的優勢未有改變。
外界關注香港金融中心發展前景。滙豐銀行主席王冬勝認為,香港「一國兩制」優勢獨特,在金融、法律等方面具備相當深厚的根基,面對新的市場環境香港需要持續擴大自身吸引力。香港優勢不僅源自本身的國際網絡、靈活自由的市場環境等,還有國家背後的支持。
王冬勝表示,「我從事銀行業的四十多年,見過許多次金融危機,每次都有人說『香港完了』,但香港每次都能重新站起來。」他說,香港金融發展有廣闊空間,尤其橋樑角色具有很大優勢,例如銀行業可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大公報記者 彭子河
疫情打亂全球供應鏈,加上地緣局勢陰霾、經濟下滑及通脹高企等危機交疊,全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王冬勝對香港前景充滿信心,他接受中新社訪問時表示,「一國兩制」及背靠國家的優勢未有改變。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接近9000萬,經濟總量超過1.9萬億美元,這一規模比韓國都大。來自不同國家的投資商正是看中了大灣區這一龐大市場,並希望在此深耕,他認為,此刻香港如何把握機遇扮演好「中間人」的角色,通過提升自身吸引力,將這些客戶帶到大灣區內地城市,是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我跟很多客戶談過,他們都知道大灣區內有很多機會,但到底是什麼樣的機會則並不太清楚。而要想進入大灣區市場,有很多不同的手續,哪怕是拿一個駕駛執照也有很多流程,怎樣幫他們把這些手續簡化到最低。」
為外資拓灣區提供「一條龍」服務
王冬勝認為,香港可以為外資提供進入大灣區內地市場的「一條龍」服務,協助他們處理行政手續、銀行業務,甚至是提供醫療、稅務及教育等多方資訊和優惠。「我們要對這些願意在大灣區投資的公司進行深入調查,看他們到底需要什麼,面對什麼樣的挑戰。」
與此同時,香港協助國家「走出去」的「窗口」作用同樣重要,面向國際,了解最新、一流的產品及服務標準,並搭建橋樑與內地進行交流、接軌。「疫情過後,可能還存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但這些事情慢慢都會過去的。香港還是要做好自己的基礎,用法律做事。」他對香港發展前景的樂觀從未動搖。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面向下一個十年,香港如何更能滿足「一帶一路」建設多元融資需求?王冬勝認為倡議提出後,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作用更加凸顯。「許多『一帶一路』國家現在用人民幣做生意,他們可用人民幣在港發債、融資、投資,香港變成一個人民幣資金池,不同類型的人民幣產品愈加豐富。」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不僅貨幣自由流通兌換,最重要是各國文化在港交流,因此香港金融業熟悉不同國家法律、客戶喜好和風險情況。在共同建設「一帶一路」的過程中,香港扮演橋樑角色,發揮自身所長協助內地企業、機構走出去,協助將外資引進。
豐富人幣產品 打造綠色融資中心
「綠色絲路」是實現「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柱。有機構預計,亞洲未來30年的氣候投資需求約66萬億美元。王冬勝認為,透過在香港發行綠色債券,並打造綠色金融融資中心。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鞏固,且正打造創科中心。下一步要把握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機遇,提升香港市場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