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何國添最愛做「手作仔」,一百件小蛋撻應該難不倒他。
叮噹有一樣法寶叫縮小燈,可以把人或物變小,小時候看得嘖嘖稱奇。現實中沒有縮小燈,但無阻兩位微縮模型藝術家何國添(Tim)與蔡璧龍(Ian)創造自己的「細」界,「我們都是屋邨仔,所以第一個想造的模型就是細個住的公屋。」
原來記錄一個地方,除了走入博物館、拍拍照,還可以「縮細」她,留住那一刻、那場景。TK Channel新節目「細看香港」,採訪幾位微縮模型藝術家,以小見大。\大公報記者 陳淑瑩(文、圖) 受訪者供圖
Tim和Ian都是工程師,「拍住上」創作超過10年,他們首次合作是一間仿70年代的玩具舖「添記玩具」,Ian負責外形結構,Tim負責「上貨」,將二人製作的玩具放滿小店,「添記玩具」已展出多次,玩具多得可定期「換貨」。
「我們都是住公屋成長,其實第一個想造的模型是自己間公屋……但當時市面上沒有出品香港的生活用品(模型),於是嘗試自己造。」Tim說,他買了一架衣車引發他創作模型的念頭。而Ian亦開始造碌架床等物品,「我們想造的是小時候屋企的模樣……我買了一些鐵通、燒焊器回來,自己焊接碌架床,再買木板造床板,有很大滿足感。」
從心出發 不販賣情懷
以往製作香港特色微縮模型,都是靠藝術家「就地取材」,Ian形容「很土炮」,「用樽蓋扮臉盆,噴了紅色……用硬卡紙造鐵閘,用鎅刀鎅,鎅得很辛苦。後來發現有鎅紙機,嘩,好開心,大進步啊。」由全人手製到用機器幫忙,再發展到利用科技創作,十年間,Ian和Tim不斷改進製作方法,「我們都是工程師,現在建橋起屋都是用電腦繪畫3D模型,我們套用在造模型中。」
即使製作模型的方法一直在變,但他們創作的初心依舊,只製作自己有感覺的作品,不販賣情懷,「自己不喜歡,那件作品就沒有靈魂。」「是,你自己都感動唔到自己,怎樣去感動人?」Ian與Tim你一言我一語,互相配合。問他們堅持創作的秘訣,「我們可以帶着模型去環遊世界,內地、台灣、日本、美國、澳洲……初初造模型,沒有想過可以將作品帶出香港展覽,讓那麼多人欣賞到,聽到觀眾睇到『嘩嘩聲』,那感覺很好。」
「做人好難」 但總有「人」
看Ian與Tim的作品,總會有「人」,Ian笑言,「因為其他人做唔到……有人,就有故事性。例如我們在玩具店放了老闆、細路女,多了一份溫馨。」Tim解釋道,因為他們摸索到製作人物的方法,「嘻,全世界都知『做人好難』,Ian掌握了技術,可以加人物入場景。但不是為擺而擺,人的動作表情也要配合。」
Ian還喜歡將電影元素加入作品中,「哈,其實是抽水,有話題性……我們造珍寶海鮮舫,我第一時間想到要加返《食神》周星馳和谷德昭落去,站在門口決鬥……自己覺得好玩,觀眾看到又覺有趣。」
兩位藝術家的模型「細」界,讓人會心「微」笑。
添記玩具
•何國添和蔡璧龍第一件合作作品,模仿香港七十年代位於九龍城寨的一間玩具店。店內的微型玩具總數多達二百件。70年代香港開始受到日本動畫文化的影響,因此陳列的玩具當中很多都是日本動畫或電視節目裏的主角,如超人、Q太郎、小露寶、鐵甲萬能俠等。
中國冰室
•中國冰室2019年年底已結業。何國添和蔡璧龍當時為創作此模型「做足功課」,模型呈現許多內部細節,例如紅蓋玻璃身的糖罐、貼了很多黑白奶廣告的水吧,甚或門口有個因破損而用木板圍着的地方。Ian喜歡電影,很多港產片也在中國冰室取景,於是他在模型加入電影《旺角卡門》的張學友、《PTU》的任達華等。
風車檔
•何國添小時候住在黃大仙,每天回家也會經過風車檔,對這場景充滿感情。風車檔呈現許多「手作嘢」,風車、籤文、香油、佛珠、香燭、水果……蔡璧龍還特意加入韓國劇集《魷魚遊戲》的老人家角色,讓觀眾也有共鳴。
珍寶海鮮舫
•珍寶海鮮舫雖然已經「退役」了,Tim和Ian創作長1.5米的微型珍寶海鮮舫,以另一種方式,將大眾的集體回憶保存下來。「迷你」海鮮舫仍亮着「歡迎光臨」的霓虹招牌、接駁碼頭、海鮮舫內的大型魚缸、大堂中的龍椅、大型圓桌、貴賓廳內冠蓋雲集、忙得不可開交的巨型廚房、船後放滿的發泡箱、笑意盈盈的嘉賓……還請來《食神》中的周星馳和谷德昭繼續決戰。
藍屋
•藍屋的模型是完全參照真實的藍屋而造,希望保留生活的味道、細節。Ian舉例,藍屋的街名是「景星街」,那是舊式T字形的街名牌,如果沒有實地觀察是不會知道的。Ian還說街名牌的鐵銹好有趣,只有一半鐵銹得特別厲害,原來大廈簷篷遮了部分街牌,雨水沾濕的位置也只有一半。
「遺忘的時光」
•「遺忘的時光」的構思源於一段影片和一張相,一半幻想、一半是實際有的場景。Ian說,他們看到1930年的照片,建築物外掛滿招牌,他們花了許多功夫做資料搜集,各式各樣的香煙品牌,有部分更需要自己畫。場景內的人物裝束也有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