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政府昨日公布「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糖尿或高血壓患者獲資助到私家診所覆診,紓緩公立醫院壓力。
預防勝於治療!政府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希望從預防入手,減輕公營醫療系統負擔,最快明年中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資助市民篩查及管理高血壓及糖尿病,並透過地區康健中心協助改善生活習慣,有需要才轉介到公立醫院或專科。
醫務衞生局強調,計劃並非「分走」公營醫院的患者,而是希望做到未病先防,重申公營醫療系統仍是「安全網」,照顧弱勢社群醫療需要。\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 賴振雄
政府估計到2036年,65歲或以上長者佔人口逾三成,慢性病患者亦會有300萬人,即是每三人就有一個有慢性病。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現時醫療體制重治療、輕預防,公營醫院專科服務佔總醫療開支超過80%,基層醫療則不足兩成。若慢性疾病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旦病情惡化,甚至引起併發症,公營醫院會不勝負荷,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更會持續上升,「我們必須作出改革才能真正做到不止『長啲命』、更要『遲啲病』。」
「慢性病共治計劃」明年推
《藍圖》提出五大改革方向,其中一項措施是推出「慢性病共同治理計劃」,資助市民接受診斷和管理糖尿病、高血壓等目標慢性疾病,並鼓勵市民經家庭醫生監察和控制病情。
政府計劃明年第二或第三季推出「慢性病共同治理計劃」,首階段會先針對高血壓和糖尿病進行試點,45歲以上、有肥胖問題等高危人士可到地區康健中心成為會員,檢查是否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風險,若識別風險因素,市民可自行到《基層醫療名冊》尋找及配對家庭醫生,便可取得政府資助治理慢性病,有需要亦可被轉介至其他專科醫生作治療。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指出,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中約50%為隱性,每三名患者中就有一個患有併發症,若及早治療,可避免出現併發症,減少醫療負擔。李夏茵強調,「慢性病共同治理計劃」並非想分走公營醫院的病人,而是針對潛在風險人群,達到及早預防的效果,減輕本港醫療壓力,「計劃主要是截住十年後衝入急症室的病人」。
李夏茵強調,《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是服務全港700萬居民,並非僅照顧長者等弱勢群體,「小病」可在社區透過家庭醫生可以直接跟進病情,不用經常出入醫院,但強調「公營醫療系統仍是居民的安全網」。
長期病患:擔心資助不足
政府亦鼓勵將長者醫療券用於預防疾病。李夏茵表示,措施包括長者要使用至少1000元醫療券於預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用途後,施政報告提出增添的500元才會自動發放到戶口。
市民對於《藍圖》各有關注點。40歲的娟姐,胃部有小毛病要定期覆診,她表示,最近有兩位朋友因病離世,《藍圖》提出的地區康健中心,有助及早預防疾病,但她關注,康健中心的方便程度,是否在居住地區的附近,以及預約是否容易。
至於長期病患者方面,根據《藍圖》的安排,可待病情穩定後,安排家庭醫生繼續監察和跟進。66歲的呂先生,患有大腸癌和前列腺病,要定期覆診,呂太則患有腎病,要每日在家「洗肚」(腹膜透析),呂太因同時有「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每日也要吃超過20粒藥。呂先生關注,《藍圖》推出後,涉及慢性疾病,能否提供資助,「不用全額,一半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