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危害生態/海水含膠量越多 水蚤繁殖力越弱

時間:2022-12-20 04:23:56來源:大公报

  圖:虎斑猛水蚤在微塑膠影響下繁殖大幅減少。

  疫情下,口罩、防護衣等一次性塑料用品的大量使用,導致微塑膠問題愈加嚴重。香港城市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不當棄置外科口罩會引致嚴重的微塑膠污染,每年受嚴重污染的海水量可能超過54800個奧林匹克標準泳池。

  城大能源及環境學系(SEE)助理教授兼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SKLMP)成員何宇鶴博士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研究還發現外科口罩釋放的微塑膠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繁殖,例如令到虎斑猛水蚤的繁育能力下降22%。

  口罩經海浪拍打脫膠粒

  何宇鶴博士團隊把全新的外科口罩浸在含鹽量為30%的海水中,然後放置於搖床儀器中,以每分鐘轉200圈的速度搖勻,以模擬自然環境裏海浪拍打的情形。在第九天後再把口罩拿出來,研究團隊通過電子顯微鏡發現,三層口罩的最外層和中間一層的纖維表面脫落了許多顆粒。「這只是模擬了海浪,但其實它的影響在自然環境中會更嚴重。」何宇鶴舉例,如果口罩被棄在海灘上,會有沙子磨損,有學界的實驗證明把口罩和沙子放在一起磨,其磨損會更嚴重;而把口罩放在紫外燈下曬,模擬太陽的暴曬過程發現磨損情況也會更嚴重。

  在模擬海水拍打的是次實驗中,團隊發現釋放出的最小微塑膠其直徑小於十微米,大約佔所有釋出微塑膠的33%,直徑大於50微米的微塑膠佔約25%。「理論上,塑膠粒越細的話,它就越容易進入生物體內,危害也越嚴重。」何博士說。

  團隊預計疫情首年,亦即2020年全年,全球約有15.6億個外科口罩被不當丟棄,最後進入海洋;據本研究估算,這將造成至少1370萬億微塑膠進入海洋,相當於每天釋放3960億微塑膠。

  一連串食物鏈均受影響

  在研究微塑膠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方面,何博士團隊把搖床儀器內的微塑膠、海水混合物樣本抽出,分為不含微塑膠、含1ml微塑膠、含10ml微塑膠和含100ml微塑膠的四個實驗組,再把新孵出來的虎斑猛水蚤分別放在四個實驗組樣本中,設定好接近海洋自然環境的統一環境參數,觀察虎斑猛水蚤的生長和繁殖情況。結果發現,微塑膠含量越高的海水中,這種生物每胎產的後代數量越少,胎與胎之間間隔的時間越長。

  團隊通過熒光顯微鏡竟發現,微塑膠會卡在虎斑猛水蚤的小腸中,久而久之其體內便沒有多餘的空間去容納真正的食物,隨之其營養、代謝皆受影響。「它沒有營養供給下一代,所以它的產卵也少。」何博士說,研究發現這些微塑膠令虎斑猛水蚤的繁育能力下降最多達22%,這意味着在其之後的食物鏈都將受影響。「產卵少,相當於後面的動物只能吃到更少的糧食了。」

  城大團隊的是項研究已於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通訊》上發表。論文的第一作者是SEE及SKLMP博士生孫嘉績、通訊作者是何博士。其他合作者包括化學系講座教授兼SKLMP主任梁美儀教授、SEE及SKLMP理學碩士生楊釋疑、SKLMP博士後周廣傑博士、SKLMP前博士後張凱博士、SEE及SKLMP博士生陸一淳、SEE及SKLMP博士後靳倩倩博士以及SKLMP前主任林群聲教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