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元朗南發展區一幅擺放建築五金鋼材等露天作業棕地,與豪宅僅一巷之隔。場地負責人表明若被收地,會願意搬遷,「呢度應該畀人起樓。」
「北部都會區」內的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元朗南等四個新發展區基建已動工,大公報記者早前到發展區內被規劃署列為高發展潛力的棕地群實地了解,有棕地與民居僅一巷之隔,作業者願意搬遷,但質疑政府能否要求業主釋放土地資源;亦有營運鋼材的棕地租戶,一針見血指出政府要打破固有利益藩籬不容易:「各有各利益,個個為自己利益,新一屆政府敢於碰硬,重視問題!」
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認為,香港經歷金融風暴及「不遷不拆」所謂抗爭,拖垮發展棕地耽誤20多年時間,令香港房屋短缺問題遲遲未能解決,自食苦果,大家都受害。\大公報記者 施文達(文) 凱揚(圖) 李斯達(資料)
棕地租戶願搬遷:應收回起樓
規劃署2019年公布的棕地研究資料顯示,新界有營運的棕地面積共1413.84公頃,研究根據棕地與現有的新市鎮及主要公路的距離、面積等準則,再評估棕地劃分發展潛力。在1400公頃棕地當中,當時具發展潛力地區內有營運棕地約615公頃。大公報記者到其中鄰近橫洲公屋發展區、在元朗南發展區北邊緣的一帶棕地作業群了解;其中一幅擺放建築五金鋼材、工地吊車等露天作業棕地,僅與柏麗豪園只有一窄巷之隔。場地負責人陳先生表明其業務性質難以「上樓」搬進特別設計的多層工業樓宇,但若被收地則願意搬遷,更希望政府能在偏遠地區發展棕地產業園。
「各有各利益」 收地多波折
陳先生說:「呢度應該畀人起樓,成組地都係起樓地方,係咁霸住點樣發展畀多啲人住呢?做我哋呢行,搬去山旮旯地方唔影響民居就最好,呢度太近民居,我哋做嘢都唔方便,上一手租戶經常畀居民投訴,到我哋承租,朝早8點開工會先處理唔會發出噪音嘅工序。」陳先生對於政府正研究集中棕地作業發展產業園表示贊成,但質疑已討論多年仍未落實。
另外,位於天水圍公屋邊緣的多幅高潛力棕地群,有儲放鋼鐵的租戶已在上址作業6年,表示若被收地會選擇退休,但他慨嘆收地無期:「我哋得呢個場,無其他地方搬,政府唔係咁易收到地,個個立場唔同,各有各利益。」他希望新一屆特區政府能夠正視問題。至於其他在高發展潛力棕地群包括鄰近Park Yoho的一個露天物流中心,貨櫃車流量未見密集,物流中心外有一幅曾違例填土的綠地,已依規劃署命令恢復原狀,現時長滿雜草。
事實上,「北部都會區」首個進入施工階段的古洞北新發展區,政府早在1998年已確定發展計劃,翌年1999年規劃署及拓展署對外展開諮詢,計劃卻因一場金融風暴暫停,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憶述推動新發展區遇到重重波折,感到痛心:「頭10年,因1998年金融風暴,樓價跌百分之60至70,停晒新發展區,洪水橋、古洞北規劃98年本已做好初步功夫,突然停晒。」
「逢政府推動發展就有人反對」 到2007年十大基建啟動發展引擎,卻又遇反對聲音,「逢政府推動發展就有人反對,古洞北、粉嶺北發展方案,諮詢期遇到5萬幾個反對意見,有幾多反對意見認為規劃設計有問題?想我哋做好啲,基本上係無,個個反對理由係話要鄉郊生活,根本好多人借呢個過程反對政府,為反而反!」
凌嘉勤舉例說,當時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做鑽探工程,以了解地下結構盡早做設計,卻又遇到立法會反對勢力暴力衝擊;「因政治爭拗又拖累10年,頭尾已損失20年,最重要大家唔好搞咁多反對,唔係同佢哋一齊拉橫額『不遷不拆』,拖慢發展過程,到最後為香港整體利益都要遷拆,但抗爭過程將發展過程拖慢,累及全港公眾利益,現在要追返過去20年的發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