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我與大公報/在副刊部的日子

時間:2022-06-08 04:23:48來源:大公报

  2012年5月,報社調動了我的工作崗位,從三樓的要聞調到二樓負責副刊,從全日不間斷密切關注時局變化,應對種種突發新聞,經常急如星火地向各地發出採訪指令,以及片刻間就要提出採寫角度,稿件修改整合意見的崗位,一下轉入靜悄悄的副刊部,這就像一部疾速行馳的汽車,猛的停了下來,駕駛者第一反應就是什麼情況?下一步做什麼?

  副刊傳統上叫「報屁股」,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要聞是「熱灶」,副刊就是「冷灶」,我們辦事處主任出身的人都擅長冷灶熱燒,否則辦事處啥事也做不成,因此我不懼燒冷灶。事實上所謂冷灶也只是要聞與副刊工作節奏上的比較,至於其熱度副刊並不低,至少不冷,因為《大公報》副刊由來已久,是許多中國文化人與歷任副刊人,歷經百年共同打造出來的。《大公報》副刊的文章質量之高,投稿者文壇「段位」之顯著,大多數報紙很難望其項背。

  百年副刊 推出嶄新版面

  時任副刊主任關衛寧小姐個子不高,穿着保守,不苟言笑,微陷的眼窩裏,一雙眼睛總帶有點疑問,讓人一見就是那種常年埋首在稿件堆裏的資深報刊編輯形象。之前跟關小姐沒有共事過,我剛到副刊就遇到一個有來頭的作者,但稿子卻不堪用,幾次來回,我請關小姐寫個意見,拿來一看,彈讚皆恰如其份,批評均邏輯嚴密,文字很是了得!非常佩服。那位作者自然心悅誠服。

  初到副刊,我跟關小姐常聊的共同話題是副刊百年了,變化不大,應當因應時代演進,有所推陳出新。關衛寧的意見是副刊的大公園和小公園,是《大公報》的歷史遺產,這部分不應做大刀闊斧的改革,應當保持原有風格和內容,在此基礎上拓展題材和作者,以吸引更多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文字趣味的讀者。對此意見我完全同意,這是有所改變,那麼如何出新呢?我們的一致意見是對大小公園以外的,沒有歷史傳承的版面放手出新。經過幾個月的策劃討論,副刊面向當下時代特徵、讀者興趣和關注點,決定推出書海漫遊、汲寶齋、品味生活、音樂鑒賞,以及電影、戲劇、體壇人物等一系列周刊。

  擔任這些版面主編的大多數是香港各大學畢業入職才一兩年,甚至半年的學生,這擔子對誰都不輕鬆。但通過幾年在實操中學習提高,大家都成長得很快。

  讀中文的屠薇如一入職就得到了《書海漫遊》的差使,兩眼一抹黑,不知如何下手,我們建議她自己寫書評和約稿兩條腿走路,我記得當時隨手從書架上抽了幾本可能暢銷的書給她,很武斷的對她說,「這就是當下人的讀書口味,你就按這個選題」,事實上究竟是不是其實我也並非有什麼把握,但幹事情要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然後才談得上改進提升以至完善。屠小姐天資聰穎很快拿出了版面,居然當月就拿了月度評比一等獎。這給了她巨大的信心,但她畢竟是被趕鴨子上架的新人,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我退休後她對我說,「那時我們去你辦公室談下周選題或送版面,都要先聚在水房裏,大家互相安慰打氣,水房桌子上都給我們摳出幾條縫來!」這裏面顯然有誇張的成分,但壓力大緊張是肯定的。

  其實我也知道他們的壓力大,為了稍作緩解,我搞了個「麥當勞之夜」,每周五請小朋友們到對面七姊妹道麥當勞邊吃邊聊聊,因為大家都還身兼採訪工作,人從來也沒湊齊過,也沒能堅持每周五都進行,反正也就是個意思了。

  《汲寶齋》這個周刊也十分難弄,當時正是收藏熱,推出這個周刊是有針對性的,拿到這活的成野小姐從來沒接觸過收藏,立即進入愁雲慘淡狀態,因幾度難產,找她來討論如何弄時,她幾乎要以頭搶地了。我記得2013年2月底我出發去北京參加兩會報道,臨走時跟她說,不能再拖了,我希望從北京回來時能看到版面。當時成野兩眼絕望地看着我,片刻又捏緊拳頭說「好好,一定!」到北京沒幾天收到成野一份電郵,意思是終於找到思路了,最後一句話我還清晰的記得「不管有多困難,我成野永遠是戰士!」幾年後成野去了中國最大的拍賣公司之一,至今一直參與古代字畫的徵集、宣傳和拍賣。《汲寶齋》的苦沒有白吃。

  鋼琴才女 主持音樂周刊

  李夢是個十分優秀的才女,不知怎麼搞的,她到報社先去的那個部門沒「看上」她,這才到了副刊。我看她的簡歷有「鋼琴十級」的紀錄,我想我們要找的音樂周刊的主編就是她了,香港是全世界最優質的音樂演出目的地之一,頂級演出一年有許多場,以往都是發個演出消息就完了,對不感興趣的人來說,這種消息發了也是白發,感興趣的人讀了又十分不過癮,李夢的任務就是專攻藝術和音樂評論,我對她說別管多難都要做,不是說《大公報》是世界性華文大報嗎,世界上的大報都有藝術和音樂評論,那我們也要有。以李夢的資質和從不畏難的精神,版面很快就出來了,並且在行業內有了一定的影響和地位,於是各種演出商的邀請都來了,她也有了出國旅行的機會。《大公報》煅造了新人,現在李夢已是香港有一定名氣和作為的策展人了。

  《品味生活》是時尚類周刊,一般的做做不是難事,商品加大尺度模特照片,怎麼樣的版面都立得起來,但要做出特色,特別是做出文化品味就又要動腦筋了,有一次版面主編周怡做了一期香水,初版就香水談香水,平淡如水,令人毫無閱讀興趣,彼時夢工廠出品的電影《香水》正好大熱,我提議周怡考慮一下這個電影的元素有無可用之處,副刊的才女們都是一點就透的人,我話未落音周怡已有思路了,那期時尚周刊做得十分精彩,有故事,有趣味又有時尚香水推介的恰當融入,至今仍有很深印象。還有一次時尚版介紹當季的風衣,我審稿時一看都是英倫風格的風衣,但卻只談品牌,沒有風格來歷的文化和歷史的溯源,於是周怡找了很多資料從頭來過,最後定版仍然以風衣為載體,但卻將英倫風範,即所謂「英國範兒」、「英範兒」做了一次源流考,讓人讀起來興味盎然,增長了見識。後來周怡考到了珠寶鑒定師的證書,就此進入時尚行業,聽說她甚至有了自己的時尚珠寶飾品店。

  我在副刊三年多,除了業務上的一些調整改進以外,還經歷了許多有意義和有趣的事情,限於對文字數量的要求,就沒法展開說了。總的體會是《大公報》向來人才濟濟,聰穎的也好,貌似平庸的也好,進了這扇大門,只要個人努力,先來者點化都能成才,以上列舉的那些小朋友莫不如此。

郭震

《大公報》前助理總編輯,曾分管副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