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家超出席由七間電子傳媒合辦的「行政長官選舉答問會」,回應由電視台、電台記者及市民提出的各種問題。
2022行政長官選舉答問會於4月30日20時30分舉行,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李家超出席,TVB陳嘉欣(簡稱陳)、商業電台潘志謙(簡稱潘)主持。答問會由無綫電視新聞部、香港電台新聞部、鳳凰衛視香港台、新城電台新聞部、now新聞台、有線新聞台、商業電台新聞部7家電子傳媒合辦。
陳:特首影響香港未來至少5年的發展,我們希望透過這次答問會讓市民加深了解候選人的施政理念。
潘:雖然因疫情關係無安排市民來現場,但我們委託了樹仁大學數據分析與民調研究中心隨機抽出並邀請90多位市民向候選人提問,最終有約30人向我們錄影了提問片段。
陳:答問會分土地、房屋、經濟,抗疫、醫療、民生、教育,政治與內地關係發展三大主題,除市民外還包括傳媒提問。
土地、房屋、經濟
陳:很多人說在香港「住得細,住得貴」,去年有22多萬人住在大約11萬間劏房,輪候公屋則要排隊6年。
潘:怕無屋住之餘又怕無工開,疫情下最新失業率已升至5%,預測今年經濟增長為2%至3.5%。接下來先抽三位市民的提問片段──
油尖旺區尹先生:近年大家都有說「香港怎樣才能追趕深圳、北京、上海、新加坡」,加上香港這兩年人才流失,特首上任後有無措施振興經濟,留住港人的心呢?
黃大仙區吳女士:李家超,如果你日後當選,怎幫市民上車上樓?因為這個問題是由你幫我們做的,怎麼解決是你的問題,因為你作為特首,這是應負的責任。
西貢區葉先生:土地房屋發展是香港經濟命脈,但往往受人口政策影響,不知李先生在這方面會否有長遠策略性的計劃或部署,吸引海外人才移居香港,增加香港的經濟活力及彌補人口流失問題呢?
李家超:首先非常多謝你們提問,包括上車上樓、人才問題及人口政策。我政綱講得很清楚,房屋方面要提速、提效、提量,有多些房屋供應給市場。因此我會成立由司長級官員領導的兩個小組:公營房屋行動小組,行動型地盡快加快每個環節,包括速度、效能和量;第二個小組負責統籌,由土地供應到造地、建房的整個流程。目的是符合我施政理念講的提速提效提量,讓供應增加。
人才方面,疫情管控令出入境不如以往靈活,但要平衡防疫抗疫方面的需要。現屆政府近期分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看得出經濟和社會活動回來了,在這方面我們要加大社會消費力度,帶動許多經濟活動。我們也要增加投資,許多基建和房屋建設也可帶動整體的經濟活動。但更重要提升香港競爭力,有了競爭力,許多活動可吸引不同的人和企業來港。
我政綱裏提到了香港的很多優勢,包括鞏固和提升現有競爭力,開創一些新的競爭力,例如打造文化之都、國際創科中心。競爭力增加了,加上國家作為強力後盾,人才、市場、資金以及將來可建成的產業鏈,這些要素都可回來。
…
港台新聞部汪溟曦:你提出「公屋提前上樓計劃」,假設你探訪過的劏房戶通過該計劃成功上樓,但住進去才發現想買菜沒街市、返工返學無港鐵巴士,你讓基層在沒配套之下做開荒牛,想法是否不切實際?
李家超:我同基層家庭溝通時,親身感受到他們很急切想上樓,我也探討過盡快提升居住面積或整體環境提升後再上樓,應給他們選擇。當然最後是否選擇是他們自己的決定,但在此之前,這提前上樓計劃並非像以前那樣所有配套已完備。我跟不同界別溝通時,有些人會說「買菜當然不太方便,那我就買多些,起碼環境好了,比如可以我看電視、兒子同時看書」。我覺得應給他們選擇,每個人需求不同,若有些人情願方便都不搬進去,那給他/她選擇權。當然,實際有多少項目可這麼做,需要審視。行動工作組就是做這件事,包括計劃有多少項目、可提早多少、還有無其他方法提速提效提量等。
…
鳳凰衛視香港台黃迪瑋:現時公屋平均輪候6年,某國際調查機構早前公布,港人一般不吃不喝23年才買到樓。對此,你認為香港樓價如何、當選後有何措施幫港人盡快買到樓、會考慮重提空置稅嗎?
李家超:樓價應保持穩定,我不希望波動太大,政府的立場是應清晰告訴市民「穩定的樓價最適合香港社會」,穩定樓價的情況下,發展了經濟,增加了就業,增值元素多了,每個人賺的錢也多了,應付(樓價的)能力會好些。這是我施政理念的其中一個方向。
第二,我講多方面提速提效提量,無論公營還是私人房屋,供應都是如此,私營的話更可靈活些,借私人市場的力,比如發展商如何可加快建樓速度。另外,我強調所有程序縮短,一些以前定下來的繁瑣程序不合時宜可壓縮,重複的程序可不再重複。這些都是我要求兩個工作組認真處理的,我要求他們在來屆政府上任100日提出一個初步方案,向我報告,看看在哪些方面可真正提速提量提效。
…
新城電台新聞部江偉茵: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但你過往甚少涉獵財金範疇,一旦當選怎有信心帶領香港保住該地位?林太(林鄭月娥)說過她在金融方面有「三大靠山」,你又有何「靠山」?
李家超:我的施政理念是以團隊解決問題,一個人無論能力多高,所做的事都有限。我深信每個人都有強項和沒那麼強的地方,但我若可有齊心、理念一致、有團隊精神的團隊,擁有各方面人才,就相當於一個交響樂團,有打鼓、吹笛、奏小提琴的,每個人發揮所長、淋漓盡致,我就做這個指揮。我深信團隊才可創造最大力量,一加一才可以大於二。
其次,金融中心方面,我政綱提了起碼八方面政策目標,我是聽了多方面意見,也提出了許多可行方案。若根據這八個政策目標去做,我們有許多機遇。加上國家「十四五」規劃、大灣區發展,更將範圍擴大了許多。金融要穩固及加大優勢,這方面我很樂觀。
…
陳追問:剛有兩位市民關注港人移民和人才流失的問題,你認為是(緣於)疫情管控上不靈活,你也希望提升香港競爭力,吸引不同人來港。想問下,移民是只關乎疫情管控嗎?有無其他原因?吸引不同的人來港,是否想引入新的人?對於離開的人有何話說,會挽留他們嗎?
李家超:香港在過去歷史上人員流動時有發生,每個階段都有,每個人按自己的需求和考慮,有流動很正常。而香港一再證明,這是有競爭力、可在此尋求發展並成功的地方。我施政理念和政綱提出了怎樣變得更有希望、活力、更包容,我們有好幾個優勢:這是同全世界接軌的大都會,過去多年都證明吸引力是強的;還有國家「腹地」作後盾,整個市場、人才、資金是得天獨厚的完整優勢。我們利用好優勢可增強香港吸引力,人才往往是看機遇及有無發展的,會向着這方向走。香港既國際也通內地,內地是未來世界發展引擎,這吸引力很大。
無論離開香港與否,或者對於準備來港的人,我一再強調:香港是包容、多元、有活力有希望、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夢想的社會。其次我們機遇無限,我希望帶給大家有執行性、有結果的政府,無論如何第六屆政府所做的結果和成果,會讓大家知道香港的吸引力、可愛之處、發展機遇在哪。所以我很有信心,無論他/她在哪,看到我的成果就知道香港是一個應該擁抱的地方。
…
抗疫、醫療、民生、教育
潘:第五波疫情教訓慘痛,超119萬人感染、超9000人死亡,食肆等表列處所無法正常營運,不少市民生計受損。在政府政策介入前,2020年貧窮人口就已達165萬、貧窮率23.6%,是2009年有紀錄以來最高。
陳:面對這些困局,市民有什麼想問李家超先生,一起看看抽取的三位市民提問──
天水圍區徐先生:屯門公路早上繁忙時間使用量超100%,洪水橋發展區還將有6萬個單位搬入,政府有無信心做到之前對基建先行的承諾?
沙田區蔡女士:我個人想法是香港疫情過去後何時可「通關」?平穩下來後,若有人再出來搞暴動「搞搞震」,不知政府怎處理?
大埔區倫女士:因疫情關係,大中小學幼稚園都要停課,上視像課程。幼稚園低收入家庭家長未必可負擔上網器材或防疫用品,如快速測試棒、口罩等每天要用的。政府有何方法幫助這些低收入家庭?
李家超:感謝三位市民提問!我政綱裏強調的一點是提供土地房屋解決市民居住問題要以基建先行。第一,會審視所有已公布的基建項目,看時間上、大家配合上怎做,因基建可帶來許多活動和方便。其次,基建的設計,因為發展空間不止香港,需同深圳、大灣區對接。
另外,大家都很重視「通關」、對家庭基層怎提供更多援助、讓兒女求學等問題。第一,我若成功當選會首先處理通關可能性,我在不同場合都說過,我會第一時間同內地單位討論通關條件;第二,我會盡量移除任何通關障礙;再者,我們香港應盡量創造通關條件,如疫苗接種率要更高,特別是第二針接種率要到九成、推動12歲以下人群打針等;我們還要有風險評估,別「一刀切」採取措施,可針對不同行業按中高低風險實施不同措施,平衡管控疫情、社會正常生活和經濟活動。這些方面都是我準備掃除障礙以通關的。
任何家庭若有需要,社會福利署有許多不同計劃可幫助他們。我也提出了,為緩解跨代貧窮的一個千人計劃,為中學生設計方案提升其競爭力。無論什麼年齡的學生,若有支援措施,我都會積極考慮。
…
now新聞台陳皓為:你剛說上任後會同內地單位談通關,但現在問題是內地疫情不明朗,相反國際社會大部分已解除防疫措施,準備好與我們免檢疫通關。我想問一個簡單的原則問題,是否一日未同內地通關,都不可放寬同海外通關?
李家超:多謝皓為!我們要很務實看疫情管控措施,第五波,眾所周知,是輸入的。怎樣平衡抗疫與日常活動,包括去外地或從外地來港,都要務實地看疫情變化。
第二,同內地通關、與世界接軌未必有必然矛盾。首先,要向內地了解清楚通關條件,尋求一些方案,掃除障礙後,我們是否可逐步性通關?是否可像上次談出來的那樣,首先小範圍,然後範圍一路擴大?這些方案我覺得是務實的態度,把香港實情反映出來,(通關)是有可能的,當然也有挑戰。
另外,從外國飛來香港,我們要明白外防輸入若做不好會導致疫情傳播,第五波的確發生了。我們希望平衡疫情需要,我也看到現屆政府已逐步調整,檢疫時間也縮短了。希望可在不同環節盡量處理現實情況,設計不同的管控措施。
…
有線新聞台梁家寶:你剛提到「千人計劃」,但現在已有61000多學生拿全額書簿津貼,該計劃是否幫的人太少?有意見認為,該計劃與現時兒童配對發展基金類似。其實該基金已推行多年,為何不把千人計劃變成恆常計劃,擴大至更多青少年?
李家超:多謝這個問題,之前也有人這樣問過我。我提出的是理念上的重要性,當然這個計劃歡迎其他人給意見。我同意用不同計劃去幫助青少年成長,但這次是專門針對住在劏房的一些初中學生。因為我覺得,若嘗試解決跨代貧窮,首先要有一個目標對象,然後才能做得更好。當然不排除日後有一個「融合」,即普通的幫助青少年計劃與「千人計劃」(融合),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但最重要是大家要有注意力,注意幫助那些很明顯值得幫助的初中學生。再者,若這個計劃成功,我們可物色多一些幫助對象。由於政府要財政穩健,錢應該花在最有成效的計劃上,比分散注意力要好。另外,我強調共同解決問題,該計劃最重要是希望企業、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共同想出有成果的方案,以結果為目標。我希望該計劃每年都檢討成果。我是拋磚引玉,歡迎任何改良意見。若成功當選,我會與團隊及一些部門商討細節。
…
港台新聞部汪溟曦:你提出要幫助青年人實現夢想,但我們知道很多青年人的夢想也包括追求民主、自由、公義這些普世價值,你怎回應這方面的訴求?看看年輕人較常用的Instagram,你的追蹤者只有2000人左右,修例事件讓不少年輕一代對你本人和政府都有負面觀感,你上任後怎修補與他們的關系?
李家超:香港是追求民主、自由和公義的,我們是一個法治社會,重視法治,推廣和推崇法治精神,所以我強調任何人都要守法,這也是一個簡單的法治概念。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去做某些事,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未必同其他人一樣,也即社會對事物有分歧是正常的,天天都會發生,每個社會、國家、地區都有這些事情。當我們有分歧,最重要的是守法地表達意見,我們可以和而不同地處理問題。我們可用「結果」來收窄分歧,畢竟只是看法不同,但若經過政府努力,人們看到政府也是為了市民好,有了一些進步,下次又有成果,我們的分歧就收窄了。任何人為自己行為負了責後,社會都一定會包容和幫助他們。我一定會竭盡所能去幫他們變成可貢獻社會的人,政府及一些非政府組織、辦學團體、慈善團體都在做這事。我強調用行動說服所有人,分歧存在,但可解決,無需用一些不合法或違反社會共識規矩(包括尊重別人等等)的行為來解決分歧。我也希望第六屆政府用行動爭取大家信任,每次小小的成功,加起來就是一個讓大家改觀的較好的成功。
…
政制與內地關係發展
陳:本港經歷自回歸以來、也即2019年最嚴重的修例風波,中央出手立香港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選舉委員會人數增至1500人。
潘:確保「愛國者治港」後,又怎樣團結港人在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下讓「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抽取三位市民提問──
油尖旺區鄧女士:社會撕裂讓不少市民對現屆政府失去信心,紛紛移民外地。你若當選行政長官,怎樣穩定民心、挽留人才,讓海外人才回流?
東區鄧先生:這幾年有人不斷移民外地或不同國家,導致人才流失。究竟這是對特區政府失去信心嗎?特區政府有何對策?
沙田區趙女士:回歸25年了,請問現在政府的法定契約、合約或其他文件都全是英文,為何不可修正或改用中文?
李家超:多謝三位市民提問!首先關於文件方面,基本法講得很清楚,中文是我們的法定語言,同時也可用英文。我覺得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有兩種語言讓大家知道內容是好事。
剛也提及許多人對香港看法,2019年「風波」後,包括內地人、外國人對香港的看法。我們如何增加不同人士對香港的信心?這是第六屆特區政府要努力做的。第一,香港是法治社會,強調法治精神,所以我政綱裏提出法治是一定要把持好的基石,它保障了所有人權、自由及所有人的發展權、追求理想,法治保障所有人。法治也確保社會穩定,因為所有人在法律容許下有最大的自由空間。但守法意識需再建立,在法律容許下有「絕對自由」,但也要防止某些人假借名義、自稱行使某些自由而欺騙人,包括過去也看到自稱是某組織讓人籌款,實則洗黑錢、騙人錢。
我覺得最重要是讓所有人都明白,香港的優點、吸引力在哪,人才才能匯聚回來。我在政綱裏講了許多,關於怎樣增強競爭力、給機遇和發展予所有人。香港有固有的四大中心,也有新的四大中心,包括我提出的國際創科中心、文化之都,這都是新機遇。香港會更好,人們會看得到我們的成果,從而吸引他們回來。我們也應一起努力講清楚香港的故事。不要讓別人用「單聲調」,因政治理由而蓋過香港的現實。這需要共同努力,也是我嘗試在政綱裏講的「同為香港開新篇」,共同將香港的真實故事告訴世界。
…
鳳凰衛視香港台黃迪瑋:政制改革是過往特首選舉備受關注的議題之一,但你的政綱沒提及。隨着國安法訂立,你認為本港是否有條件重啟政改、推動普選呢?
李家超:政改不會是第六屆政府的優先項目,因為我們有許多項目要做,包括民生、發展、增強競爭力,讓香港多方面更吸引世界和人才。其次,我們完善了選舉制度後,只是完善了選舉制度的過程,但未實施完善選制後的「成果」,這次行政長官選舉只是完善選制下最後一場選舉。過程是完成了,但它可創造的機遇,包括良政善治、政府與立法會提升施政,讓每個人覺得新制度真正帶來許多成果,需經過實踐階段。第六屆政府、立法會都要努力,大家看看怎樣實踐完善選制後應有發揮的成果。所以這個階段應務實去做這件事,而政改不是第六屆政府優先要做的事。
…
新城電台新聞部江偉茵:雖說基本法保障新聞自由,但見到事實上不少新聞界人士選擇移民或轉行,有什麼實際措施讓人相信新聞自由確實受到保障?會同各個新聞組織加強溝通嗎?
李家超:新聞自由在香港已經存在,兼且被所有港人擁有,相當於我們的身份證明文件,已裝在袋裏。香港已擁有新聞自由了!不過,我們要小心假借新聞作為外衣來做違法或達到政治目的的勾當。將來在法庭上,大家也會看到這類個案。所以香港已擁有新聞自由,而新聞裏最大的空間怎麼做?如果新聞工作者自認為走專業化,讓市民對其尊重、信任,包括新聞工作者的熱誠,有合理、專業的反映,包括收入、地位等,當然要給他們自己選擇。但我強調香港已經擁有新聞自由,在我們的袋裏了!以前有些人假裝做新聞工作,實則有政治目的,污染了新聞自由,我們要警惕。政府也有責任,當有一些需要撥亂反正的事情,政府要有勇氣告訴大家。當然,新聞工作者我是非常尊重並感謝的,因為有新聞的報道才有透明度讓政府做得更好。我自認為一向很大努力與傳媒朋友建立溝通,若當選會繼續做這些工作。
…
now新聞台陳皓為:你政綱裏提及設立18區地區服務和關愛隊,協助政府施政。但關於區議會的去留問題,政綱卻沒提及,是否有計劃用這些地區社團組織取代區議會?
李家超:第一,區議會的將來第六屆政府要處理,我現在沒有立場,持開放態度,日後也會有充分溝通資訊看看將來會是怎樣。但我所提出18區建立有效的服務和應急網絡,目的是與我所講的施政理念「同為香港開新篇」一致,政府要做領導,但更重要的是所有社區齊心做好任何我們認為應推動的事情。我希望同社會有直接聯繫,這也不會與任何其他並行的制度有任何違背,政府若可同地區有密切聯繫當然是好事,因為地區人士才最了解有什麼問題,當我們要做事時,地區力量最多。若每個區都有這種隊伍,我強調的是「肯定性」,包括動員的人數、有關人物的能力都有肯定性,(解決問題的)時間可縮到最短。我深信共同努力解決問題可通過18區一起推動,特別是從抗疫看到,18區的力量是多麼有效果。
…
有線新聞台梁家寶:你是否覺得現屆政府掌握不了民情?會否重設「中央政策組」和新聞統籌專員?另外,這麼多政黨和團體都有選委,你找人才時如何避免讓人覺得有政治酬庸?
李家超:首先清晰告訴大家,別用負面標籤去針對一些建設性的事情。以前我覺得我們應早點出來告訴社會哪些是抹黑的口號,政府有責任去帶領社會的意識,把真相講出來。任何人加入政府應本着熱誠、希望貢獻社會,當然我選擇任何人參加政府團隊或其他機構、有關單位或諮詢組織,都本着人才來考慮,以及他/她對社會是否有真正服務的熱誠,這是重要的。
至於將來架構重組以及特首辦有何支援,我政綱裏有提及過,但細節方面相信我會同現屆政府充分溝通後再向大家宣布。
…
潘:李先生,我也有問題想問。這兩年真的很多人移民,今天的直播除了香港境內,許多離開了香港的人可能在世界其他角落都在看。你作為很大可能當選的、將來香港的領導人,有什麼話想跟他們講?
李家超:香港是一個有希望、可給大家實踐夢想的地方,無論什麼時候、大家有什麼想法,我都表示理解。但最重要的是,香港始終是大家的「家」,過去經歷過很多「出出入入」的情況,但始終香港的吸引力、本身的價值大家都體驗到。我希望帶給大家一個實踐的、做事的政府,香港會比任何時候都更可看到成果,這些成果會讓大家知道:一個可讓大家追求夢想、發展,以及自由、包容的香港,應該是你們擁抱並且可回來共同建設的地方,歡迎你們回港!
(註:以上內容根據現場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