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外判清潔工的待遇及支援長期遭過度剝削,忠哥希望政府可檢討及改善政策。
新冠疫情下前線清潔工守護市民,勞苦功高,廣受社會嘉許及認同,惟他們的待遇及獲得的支援仍處於社會最低水平。
清潔工忠哥,每月收入僅12000元,卻不忍長者和工友缺乏抗疫物資,自掏腰包購買麵包和1000個口罩派發。最近,他更將第六輪「防疫抗疫基金」部分津貼捐出支援低收入者抗疫包,忠哥本屬弱勢社群,卻出錢出力支援弱勢社群,他不滿政府現行外判清潔商制度,令工友的待遇及支援長期遭過度剝削,「只有共渡時艱,沒有分享成果!」他希望政府反思外判制度,檢討及改善政策。\大公報記者 葉浩源(文) 王樺、葉浩源(圖)
忠哥今年63歲,是一名康文署外判清潔商的清潔工,駐守啟德至紅磡區,負責清理俗稱「三色筒」的環保回收箱,每月收入約12000元,直言「生活困難」。過去20年,因政府的外判工一般只是兩年合約,故忠哥曾多次轉職,掃街、掃公園、洗公廁、清理堆填區及隔油池甚至「執屍」等,可謂最「惡頂」的清潔工作都給他做遍了。
月入萬二 慷慨買物資捐贈
忠哥一身衣裝十分簡樸,褲子的膝頭位置有一個「哈哈笑」貼章,用來修補破洞,單身漢子流離失所,現時寄居在舊同事家中。很難想像,他這個需要別人幫助的弱勢社群,卻反客為主,出錢又出力地幫助身邊人。忠哥笑說:「這條褲我着六、七年了,但買條新的又覺得浪費金錢,因為這些錢雖然不多,但已經可以幫到好多人。」熱心助人的忠哥自小參加童軍,長大後亦曾擔當聖約翰救傷隊救護車司機,積極參與各種義務工作,目前是港九勞工社團聯會的成員。
2019至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忠哥當時在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下的西環順成大廈居住,其間他目睹樓下有長者排隊領取麵包及雞蛋,需求殷切,遂加入義工行列,並出資購買食物,派一次花費800元,他前後共派了10多次,貢獻近一個月人工。疫情爆發初期,全城口罩荒,忠哥發現一班長者面臨防疫物資不足,特別是口罩,於是他自資購買1000個口罩派街坊,亦將部分口罩分發給當時一起在路政署外判清潔商工作的工友。
最近忠哥受惠於第六輪「防疫抗疫基金」支援前線清潔人員的措施,已收到第一期2000元津貼,他隨即將其中300元捐贈與社區組織協會,用作支援低收入者的抗疫包。忠哥說:「今次疫情令我體會到,原來社會上有很多人需要幫助。我自己一個人夠食夠着就得,所謂豐儉由人,生活過得去。其餘的就拿出來扶貧,有時間再落場做義工幫手,這樣將愛心傳開去,收到這份好意的人又再傳開去,大家開心,充滿正能量。正如買六合彩都是想買個希望,這些微薄的支援也等於給其他人買希望,改善日後生活。」他又憶述:「那些阿哥阿姐(公公婆婆)收到這點心意時,不知笑得幾開心!」
支援奇缺 倡調高最低工資
第五波疫情持續,清潔工忠哥每日上前線「打仗」,社會各界多了對前線抗疫人員包括清潔工致敬的回響,他表示,深深感受得到。然而,政府現行外判清潔商的制度,令這些「無名英雄」多年來面臨待遇欠佳、遭剝削及支援不足的問題,包括只獲最低工資導致人手不足、派發過期口罩、清潔及消毒劑如漂白水等不夠用等等,清潔工要自掏腰包買防護衣開工,忠哥說:「曾有管工乞求公司派膠手套或勞工手套,前線清潔工做到十隻手指頭都穿晒!」
忠哥希望政府經歷今次疫情後,檢討及改善對待前線及基層人員的政策,最直接的做法是調高最低工資,其次是增加食物銀行補給,做好基層支援工作,簡單的如增加兒童興趣班,支援弱勢家庭等。「希望今屆和下一屆政府不是只有共渡時艱,沒有分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