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採取一系列措施,很快就能有效遏制住疫情。
國家衞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指出,「動態清零」不等於追求零感染,關鍵在於快速發現快速處置。他強調,這是中國這兩年多抗疫經驗的一個選擇,「我個人認為它是一個最佳的一種方針和策略的選擇」。
梁萬年指出,儘管Omicron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較Delta低,但對普通流感仍然較高,此外,疫情仍處於全球大流行期,病毒也在不斷變異,因此,絕不能夠掉以輕心,仍須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方針。
如何評價「動態清零」的效果?梁萬年表示,2020年4月開始至今,中國內地出現幾十宗疫情,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很快就能在最長潛伏期左右有效遏制住疫情,不至於出現連續性的傳播。「它(「動態清零」)是有效的,而且是符合中國實際的,這也是中國這兩年多抗疫經驗的一個選擇,我個人認為它是一個最佳的一種方針和策略的選擇。」
內地接種率高 不存「免疫窪地」
在內地,疫苗的接種率已經超過80%,本地感染總體較少,有人卻聲稱,中國無法建立免疫屏障,反而會成為全球「免疫窪地」云云。對此,梁萬年指出,中國疫苗接種率高,已經具備較高的主動免疫能力,且疫苗對預防重症和死亡仍然有效,因此,所謂「免疫窪地」、沒有免疫的假設都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