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內雙外收/普英兼備 才能把握雙循環發展

時間:2021-12-31 04:27:19來源:大公报

  圖:學好普通話及英語有利於長遠發展,除可以貢獻國家,更能夠放眼世界。

  港人對於英語的觀念大多還停留在精英語言的時代,回歸前的英語誠然是「No.1」,可是現在隨着時代轉變,普通話的國際需求急劇上升。鄭燕祥提到內地雙循環發展模式,「香港如何才能進入內循環?一定要全部用普通話,只有極少機會才會用到英語。至於外循環,英語在外循環的確能發揮其作用,但是香港是否有足夠實力在外循環扮演重要角色,尚待思考。」

  中國以普通話作為內循環的發展基礎,同時亦需要使用英語發展內外循環的界面。「香港的角色應該要做到內外雙收,即充分掌握內外循環的局勢,發揮中介作用,為香港及國家作出特別貢獻。」

  普英雙語更有利於長遠發展,一能擁抱國家,二能放眼世界。「香港有很多中產階級的家庭看到未來普通話的優勢,於是把子女送到普英教學的直資學校。他們認為若不讓子女掌握普通話的能力,就是失策、蝕底。」

  「家家煉鋼 費時失事」

  「現在每個學生在學校學習語文幾千小時,結果不少學生連最基本的中文及英語也寫不出來。」學校提供的大量課程及課時,在鄭燕祥看來不過是累贅,缺乏效能。「政府指望學校用校本去做,結果家家煉鋼,浪費時間,成品更多不是優質的。其實很多課程不用教那麼多,可以有削減空間,最重要的是教授優質的中文及英文。」

  對於香港未來教育語言的可能性,鄭燕祥初步將大中小學分作掌握語言的三個階段,「小學在於學習語言的本身,中學在於能否將語言應用在不同科目,大學在於學生語言的內涵及思想境界。」現時的三種語言──粵語、普通話及英語,都有各自的難度、效果及機遇,該以哪一種教學語言為主呢?鄭燕祥沒有答案。

  鄭燕祥不止一次提到政府須訂立長遠的語言政策,制定有關的路線圖。至於該如何制定呢?鄭燕祥還是沒有答案。或許是教育弊病非一朝一夕,自教改以來,已盤根錯節,難以入手。訪問尾聲,鄭燕祥為兩個多小時的傾談畫上句號,「希望我的整理及總結,能夠引起社會人士討論或獲得專家的批評及意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