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政缺策陷/派位制度標籤化 中文等同「弱勢」?

時間:2021-12-31 04:27:19來源:大公报

  學生及社會大眾普遍將英語定型為香港最重要的語言,往往忽略了粵語及普通話,並把它們的地位列於英語之下。英語的重要性固然不能否認,但是粵語及普通話也應該擁有同樣的地位。

  鄭燕祥重提之前在講座做過關於「為子女選擇純英中還是粵語中?」的調查,結果大多數人選擇純英中。他坦言,台下的教育工作者並非不愛國或輕視中文,無奈現實就是在升中呈分試裏,只有頭30%表現「最叻」的學生才有機會進入純英中。父母總是望子成龍,為了讓子女成為「最叻」的學生,在社會上較其他人「優勝」,因此Band 1的純英中是他們的不二之選。

  學校分類不應極端化

  相反,升中呈分試表現最差的30%學生就會被歸入Band 3的粵語中。母語教學與「弱勢」二字畫上等號,社會已將粵語中的學生標籤為成績差。鄭燕祥說,「自我矮化」從來都不是源於學生的自我貶抑或中文本身語言地位低下的問題,而是「由小學畢業,進入中學之初就已經將學生分作Band 1、Band 2、Band 3。」派位制度將學生分級並逐漸形成標籤,成為學生以至學校「自我矮化」的元兇。

  「內地有這麼多人接受中文、普通話教育的薰陶,為什麼香港又不可以呢?」鄭燕祥說,究其原因離不開香港的教育政策,特地把學生以階級分之。他直言,中文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是一種優美的文字,因此學習中文不應「自我矮化」。但社會長期為以中文學習為主的學校貼上負面標籤,「無形中影響學校的形象、老師教學態度、學生的心理,大大削減他們的自信心。」鄭燕祥提出,「如果將來沒有所謂純英中或者粵語中這種極端的學校分類,學生又能夠同時學到『有質素』的中、英文,這才是出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