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港島西耳鼻喉專科新分流法見效

時間:2021-10-29 04:27:43來源:大公报

  圖:黃懿行醫生(左二)與護士及聽力專家團隊介紹耳鼻喉科綜合診所服務。

  【大公報訊】醫管局將於今日在網上更新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最新數據顯示,去年10月至今年9月底,有85.7萬個預約新症,對比去年7月1日至今年6月底近81.1萬宗,三個月間新增4.6萬宗,增幅5.7%。內科人數增加最多,約1.3萬宗,增至17.2萬人,九龍東聯網最長輪候時間要等近3年。眼科總輪候人數增約1萬宗,升至14.4萬宗,九龍中聯網最長輪候時間延長多9個星期,要等候2.8年。

  專科門診每年服務達750萬人次,每年新增逾80萬新症,醫管局去年10月在港島西醫院聯網設立耳鼻喉科綜合診所,為出現雙耳聽力問題超過一個月、但情況穩定的60歲以上長者,安排由護士及聽力學生及早評估,截至上月已服務2868人。

  瑪麗醫院耳鼻喉科部門主管黃懿行表示,以往穩定病人要等一至兩年見醫生,見聽力學家又要等三個月至半年。新安排下長者等兩至三星期,由護士做基本聽力評估及檢查,再等二至八星期後可見到聽力學家,接受純音聽力測試,可確定助聽器款式。

  99歲馮婆婆的聽力嚴重下降,已經七至八年,時常暈眩。其子說母親聽力轉差後,連最喜歡看的電視,也變得無興趣看,別人與她談話,她又聽不到,人變得鬱鬱不歡。她獲安排到綜合診所五個星期便配得助聽器,「阿媽能聽清後,人都開心咗,護士細心講解。」

  醫管局計劃,涵蓋19個病種的綜合診所,今年底前增至100間。醫管局並推行公私營協作計劃,引入共同醫治概念,將穩定病人交由社區家庭醫生跟進,以整合覆診次數及騰出資源接收新症。醫管局稱目前尚在試行階段,稍後檢討運作及服務模式。

  綜合診所模式 可免奔走多院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公私營協作計劃規模細,轉介人數少,應擴大範圍將癌症等病人及化驗等服務,轉至私營機構處理。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形容,「綜合診所模式,由護士個案管理有幾種病的病人,走啱路」,例如婆婆做完癌症手術,有糖尿及骨質疏鬆,由護士評估可減少服務重疊,婆婆不用跑三、四間醫院去看六、七個專科,多用輔助醫療人員,能提升治病效能。

相關新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