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專訪吳家瑋:“善用“一國兩制”優勢 助力灣區 打造高校引擎”

時間:2021-10-27 04:26:09來源:大公报

圖:吳家瑋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成敗,關鍵之一在於高等教育。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離不開高等教育助力,打造創科中心更需要大學引擎驅動。曾經擔任三藩市州立大學校長、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的吳家瑋對此非常認同,他認為大灣區欠缺世界一流高校,導致創意和創新的能力不足,這是最大隱憂。他指出,“目前香港的高等教育仍可擔當大灣區的樞紐角色,多作貢獻,帶動灣區科技進步。”這方面不容輕視,政府和社會必須繼續加大支持力度。

  “過去香港社會走入誤區,過分著重‘兩制’而不重視‘一國’的原則,現在情況變了,能否善用大灣區機遇,須看香港自身如何改進。”吳家瑋贊賞澳門善用優勢做出成績。他表示港人也要調整心態,與內地合作共贏,不能講多做少,雷聲大,雨點小,“不管你喜歡與否,世界在變,中國在變,香港若要保持繁榮,不能不變。”

  粵港澳灣區欠缺世界一流大學

  記:人們說世界一流灣區的崛起離不開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您如何評價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教育實力?

  吳:對任何地區的發展來說,高校群都起著莫大作用,不單是經濟發展,也包括文化發展、社會發展、政治發展,帶動整個地區的全面發展。高等院校所彙集的專家來自不同領域,志在追求真理,不以營利為目的。

  無可否認,粵港澳大灣區在高等教育方面是個短板。廣州有幾所很強的研究型大學,但不多,與其經濟能力相比,還是太缺乏“雙一流”院校(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深圳的大學發展很快,早前以國內外大學的分校為主,近年來增加獨立的大學,發展得很快,水平甚見提高。珠江口其他城市有一些很好的學院和大專,其他大灣區城市也有多種院校,有些辦得不錯,可是欠缺“雙一流”大學。

  澳門與珠海已邁出一步。澳門大學近年來脫胎換骨,進步神速。珠海在橫琴島上提供土地,讓澳大建造了既實用又美觀的校園。聽聞島上將在澳大比鄰另建一所獨立的大學,與澳大合作互補。這麼兩所大學,加上研發機構,大可成為珠海發展橫琴新區的核心。

  粵港澳大灣區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嚴重偏低,據聞不足17%,而紐約灣區超過40%。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成為國際科技和文化創新中心,構建高等教育體系很重要;身處“一國兩制”特殊環境,完全有條件互利合作共贏,激發區域內創新活力。

  建議對港澳生實施一條龍政策

  記:現在港澳高校去內地合作辦校成為熱潮,也有人主張應支持內地高校到港澳辦校,形成雙向融合,您如何看港澳高校的樞紐角色?

  吳:合作、交流、融合,當然不該是單向的,但不要一窩蜂拔苗助長。這兩年大灣區多所高校與港澳合作辦學;大灣區內地九市有20所新高校籌建或開始動工,其中有八所是與港澳高校合作辦學。超過30個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單位在推進新建高校及校區等建設,而且都以理工科為特色,很多想辦成研究型的科技高校。

  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高等教育水平與經濟實力不相稱。現在追趕,但不必把定位都瞄准產業升級的需要,還應該在發揚中華文化、引進國際優勢的基礎上,打造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軟實力。

  看到習近平主席說國家要幫助港澳青年解決在學業、就業、創業等方面遇到的困難,成就人生夢想;我想這與辦好高等教育息息相關。很希望大灣區能對港澳學生實施一條龍政策,包括學分互認、就業不限、創業有助,讓港澳青年看到成就夢想的前景。

  香港的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暫時還處大灣區內的領先地位,但不宜捧得太高。本來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可是九十年代往後,香港的教育政策缺乏遠見,加上政治化的影響,出現混亂。教研成就雖有可以自傲之處,但是擁有近800萬人口、背靠強大腹地,以國際大都會的標准來看,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香港的高等教育在數量和研究經費上無法與北京、上海相比;即使如此,學術研究還很有成就。可惜長久以來政府和社會對科技研發和人文創作支持不足,很需要改變心態和運作。至於研究和創作的成果應用,大可在大學內外建立更多的高質量研發機構,大幅加強科技和文化創業的資源和動力,不要講多做少。

  用好優勢,不能急功近利

  記:您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創校校長,您認為大灣區的高等教育未來要注意什麼?

  吳: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的成敗,關鍵之一在高等教育;這是長線投資,不能急功近利。且舉我最熟悉的數例:90年代初,我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同事們在“香港灣區”的概念驅使下,就開始在珠江口尋找學術合作夥伴,繼而在深圳市的南山區,與北京大學和深圳市政府合創了“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深港產學研基地”和醫學中心。幾乎同時,又在當時還屬於番禺市的南沙,與霍英東基金會合創了“香港科技大學資訊(信息)科技園區”。

  那十多年裏,我們的一位同事陳介中教授把他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航天教研經驗帶到香港,轉變成環保科技,以此觀察、研究和預測珠江口和近海的水質和空氣質量,更培養了不少今天在內地卓有成就的環保專家。

  在另一位同事齊錫生教授推動下,我們跨出“香港灣區”,延伸到海南,為海南省政府培訓了一班又一班的決策層幹部,並多次去到海南為政府提供各方面的咨詢。當時的願望亦是為香港進入華南重地打頭陣,幫助海南發展成為進入東南亞的基地。可惜香港的政府和商界缺乏視野,沒能著實善用科大這一類的高校人才。

  這些例子令我堅信辦好教研須有長遠的志向和毅力,是長期持續的事業。喜見二十多年後,香港科技大學在史維校長和同事們的努力以及廣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南沙開辦與清水灣校區平起平坐的廣州校區。

  記:可否結合外國大灣區高等教育的實例,說明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教育如何發揮優勢融合發展,打造一流高等教育?

  吳:好吧,我們與三藩市灣區相比。三藩市灣區擁有多種類型的高等院校: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博雅學院、職業培訓學院、普及教育機構。包括州立的、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甚至營利性的高校─竟還有一些令人不齒的“學店”。

  美國的國情與中國不同,體制和機制都是地方各自為政,不講大一統的規劃,因此沒有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這些經濟區觀念。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經濟區都是自然形成的,包括三藩市灣區在內。雖然普遍把加州北部的一些城鎮統稱為三藩市灣區,其實這個灣區裏的三大城市沒有優勢融合的觀念。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發揮我國體制的優越性,調試不同城市之間高等教育的合作關系。至於深港聯手,還待港人甩掉心態上的包袱,同時需要特區政府大量起用專才,才有打造引擎的能力。

  香港過去有個誤區:過分著重“兩制”而不重視“一國”的原則。現在情況變了,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帶來大量機遇,能否與內地城市融合優勢,善用機遇,要看香港自身如何致力改進。澳門善用“一國兩制”所帶來的機遇,情況樂觀得多;經濟的多元化則需與珠海結合。澳門和珠海建立了聯手發展橫琴的計劃,令人鼓舞。

  河套寶地應該怎麼發展?

  記:香港最近推出北部都會區計劃,其中涉及到您曾經參與的河套開發,您對河套地區建設有什麼新的考慮?

  吳:最近香港特區政府發表了一則令人震驚和興奮的大計,稱為“北部都會區”的300平方公裏包括三個功能不同而互補的“圈”,將全面與深圳銜接。港深合作是必然趨勢,要真抓實幹。

  十幾年前,深圳把落馬洲河套地區讓給香港管理時,特區政府成立了一系列小組,討論如何把這塊近一平方公裏的寶地有效運用。沒有記錯的話,當時竟有小組建議在這個遠離客運機場的地方建造工業商品展示基地,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小組建議在這遠離貨運機場和碼頭的寶地上建造大量倉庫。特區政府讓我主持的科教小組,開會多次,之後上交報告,建議在河套地區創建教研基地,與深圳聯手發展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發。沒想到這份報告竟獲得特區政府青睞,成為向深圳提出的正式建議。深圳當然特別高興。可惜多年來特區只說不做,沒有實質進展。一直到2017年終於與深圳簽了合作協議,在此籌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決定從2019年開始,合力打造“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落馬洲河套成為其中的“河套A區”。

  河套發展涉及兩地的政策和法例,或許因此拖延多年。我曾經向深圳提建議,說深圳早已進入高科技創新創業期,或許可以撤銷九十年代初為加工企業設立的福田保稅區,善用那緊鄰香港的1.35平方公裏。得到的回音是:“晚了,這些地塊早就給了多家大企業,收不回來了。”但2019年開始有了變化,兩地共同打造的“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共分三區,一是落馬洲河套的“河套A區”,二是“河套A區”北岸的“河套C區”,三是部分福田保稅區的“深港協同創新中心”。

  不僅是河套,還有香港的邊界禁區。土地面積28平方公裏的禁區,回歸這麼多年還有需要嗎?拖到2008年,特區政府終於決定把它分階段縮減到4平方公裏。整天說是缺地的香港,突然出現了24平方公裏!十幾年來,雖然分階段縮減了禁區,釋出若幹地塊,可是如何善用,總是講多做少。最近時局大有改進,喜見政府下了決心,將會幹好幾件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

  大灣區高等教育有條件做領頭羊

  記:看您好像言猶未盡,還想聊點什麼?

  吳:還想回過頭來,講教育。有關內地的教育問題,最被群眾詬病的,一是本科教育,二是應試教育。看到教育部不斷制定政策,認真改善這兩方面的現況。

  本科教育方面,固然需要滿足現實所需,讓年輕人學習專業知識,加強就業機會,養家立業;卻也需要有助優化人們的生活素質,包括建立民族意識、鞏固文化基礎、擴展國際視野、了解國家在全球化時代的角色。我們的學術團隊有一套特色的博雅教育辦學理念,可以在大灣區及華南海岸試行。這事待有眉目時再與您談。

  與北京、上海等相比,高等教育的相對落後反而為大灣區帶來意想不到的優勢。怎麼說呢?沒了整群老牌院校早已養成的主觀意識和累積的既得利益,我們得以運用罕有的空間,在趕超過程中,帶頭試用創新思維,改善本科教育的運作;帶頭落實平衡發展,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若能做到這些,粵港澳大灣區將為全國示范,扮演領頭羊角色。

  對不起,囉囉嗦嗦講了這麼多。對14億人口的國家來說,需要面對和解決太多問題。有關九年義務教育、中職、高職、外培、內捲,還有家庭教育、學前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加上網絡教育、智能教育,這些我都不懂,必須向專家和年輕一代求教,好好學習。

  廣州

  •黃埔大學 •廣州交通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一期

  •廣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深圳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

  •海洋大學 •師范大學

  •創新創意設計學院 •音樂學院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佛山

  •佛山城市學院

  東莞

  •灣區大學

  中山

  •中山科技大學

  肇慶

  •廣東公共衛生與健康醫學院

  *截至2021年3月 資料來源:綜合報道

  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新動向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香港大學(深圳)(暫名)

  •香港理工大學(佛山)(暫名)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暫名)

  •香港公開大學(肇慶)(暫名)

  •澳門城市大學(珠海)(暫名)

  •澳門科技大學珠海校園區

  •澳門科技大學(中山)(暫名)

  *截至2021年3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