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詹偉強將圓筒形燈芯放入燈籠內,走馬燈製作就算完成。
經營至今逾半世紀的紙紮老店大昌隆紙號,隱藏在油麻地新填地街一處角落,踏入門,有如隔世,帶人回到了燈燭輝煌的時代,一串串的紙紮燈籠掛滿天花,楊桃、金魚、兔子等不同造型,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桌上一盞紙紮走馬燈。
手畫龍燈鳳燈栩栩如生
「喲!你來啦?」人稱強哥的店主詹偉強,一頭花白,但仍非常精神,熱情地上來招呼一趟,便急不及待地把記者拉到他的傑作旁,是兩個一米高的六角走馬燈,燈頂有六隻角,每隻都是主題的畫像,一個是龍燈,一個是鳳燈,龍鳳都是手畫的,雖然不及印製的整齊,但各有神態,栩栩如生。
燈的中段位置有一層薄薄的白色砂紙,以打豎的皺紋順時針遮蓋,圍繞着整個燈籠,強哥說這個就是「屏幕」,「為什麼叫走馬燈?看看你便知!」說罷就馬上把燈點了起來,一束七彩光隨即透過白紗映入眼簾,不一會兒,籠中的彩塊竟開始徐徐轉動,黑色的鱗片、綠色的身體、隨轉抖動的爪,最後轉入的是神氣十足的龍頭,張嘴像隨時會噴出烈焰。轉動的速度不快,而「屏幕」每次只能映射出一小部分的龍軀,要看完整條龍,只能坐着慢慢看,十分有趣,看得入迷,令人忘卻時間流逝。
走馬燈原理簡單,就是靠燈內熱力產生的上升氣流,推動燈中間的圓筒形燈芯,讓燈芯帶着芯上的圖畫轉動,在外看來,就像圖案自己在跑一樣。現時的走馬燈已經不用蠟燭推動,轉為鎢絲電燈,原理一樣,但更節源,也不怕燒完了要換蠟燭。
「這兩個燈,我做了一個半月才完成。」強哥說,最難的並不是如何紮,而是構思整個燈的模型結構,和做燈芯,其中光是燈芯,就換了好幾次。一開始,強哥是用工廠製作的燈芯,用的是塑料片,上面打印的龍圖也不好看,放在籠中,點亮了根本看不到圖案,只能看到模糊的色塊。
「果然工藝還是不能省時。」於是強哥就用手工,將龍重新雕刻,先是鱗片,逐一挑出三角形的洞,每一片的大小要均勻,再貼上透明的顏色玻璃紙。龍鱗是金色的,身體是紅色的,輪廓則用綠色勾勒。經過雕空及貼上透明透光的紙後,燈芯中的圖案遇光即現,栩栩如生。
「50年代時的走馬燈比這個還漂亮,各個師傅都比拼手藝,什麼花樣都有,可惜現在幾乎看不到啦。」強哥說,以往的元宵、中秋節日,街上就會掛滿不同的燈飾,最矚目的就是動畫般放映的走馬燈了,往往會圍上一群人欣賞。但隨着人手製作成本愈來愈貴,產量要求愈來愈高,紮作開始消失,慢慢地,走馬燈就從節日中消失。
「挑一個,中秋節快樂!」
掛上這個走馬燈,店舖就開始出現兩種賞燈人,一種是有點年紀的,「嘩,好久沒有看過這個燈了!」一聽就知道是「識貨」之人,強哥會立刻開燈給他懷緬一番。另一種就是記者這樣的年輕人,對着走馬燈目瞪口呆,強哥就細細講述這個燈的故事,「中國傳統文化很多會慢慢消散,能夠多讓下一代明白理解,就多做一點。」
離開時,強哥面帶笑容地提着兩個手造兔子燈籠上來:「來,挑一個,送你的,中秋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