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陳詠韶報道:癌症患者普遍需多次試藥才能找到最佳藥物,耗時耗錢又易錯過黃金治療期。有生物醫學公司開發出個人化體外癌症藥敏檢測,可將患者的癌細胞培養成腫瘤類器官,在體外測試藥物效果,從而篩選出最佳藥物,提供個人化的精準治療。該技術去年率先引入本港,並與私立醫院合作,至今已服務超過50名癌症患者,未來有望在公立醫院試用。
為患者度身訂製
香港癌症病發率逐年上升,2018年新增3.4萬多名癌症患者,約1.5萬患者死亡。應求生物公司(INVITROCUE)總經理張慧儀表示,約有三分之一癌症病人會發生癌細胞轉移,顯示藥物效果不佳,「每個患者有個體差異,傳統上病人普遍需多次試藥,才能找到自身理想藥物,過程消耗大量金錢時間,並可能承受藥物副作用。」應求生物2016年利用3D類器官細胞培養技術,開發個人化體外癌症藥敏檢測。
應求生物醫學研究員黃琳表示,以前的體外試藥通常用2D細胞株和動物模型進行,但前者不能完全反映腫瘤特性,藥敏結果不可靠;動物模型則需時長、成本高,不適用於臨床藥敏檢測。
荷蘭2011年研發的3D類器官細胞培養技術,可模擬癌細胞在人體內生長環境,其培養出腫瘤類器官,其結構和功能上都與原腫瘤組織極為相似,可代替病人來測試藥效。該技術適用於幾乎所有癌症,惟血液裏的腫瘤等暫不適用。
黃琳解釋,要進行藥敏檢測,首先需採集患者的腫瘤組織、分離腫瘤細胞,再加入細胞外基質等營養成分提供3D生長環境,並放入二氧化碳孵化箱約兩周,就可培植出腫瘤類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