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棲息於大嶼山昂坪的牛群甚受愛「打卡」的遊人歡迎,有市民表示,希望牛牛在牛年能為自己帶來好運。
香港的流浪牛未被列為野生動物,不受法例保護。流浪郊野的牛,有的被車撞死,有的食無草,被迫向人類討吃,有的滋擾民居,踐踏偷食農作物,惹人厭棄。牠們被抓住安排絕育,或許已是最人道的做法。政府多年來對流浪牛欠缺長遠政策和管理方案,流浪牛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棄養至今50年,還未有人、牛「共融」的安身地方。扼殺還是挽救牛牛的生存權?如何保育牛牛?這些都是政府必須正視及妥善解決的問題。
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文) 調查組(圖)
香港人以前很愛說一句調侃的話:你勤力得過新界啲牛?的確,牛性格溫馴勤力,是農耕好幫手。不過,流浪牛是有一定的脾氣和攻擊性的。
近年本港都市不斷向郊野延伸擴大,人、牛依存互助變成土地、空間的爭奪,衝突變得尖銳。喜愛牛隻的市民,為照料牠們而奔走,希望原區保育。討厭牠們的市民,則因牛群不時破壞滋擾,希望政府有效管理限制流浪牛,勿讓其干擾居民。
市民期望政府圈地飼養
與野豬和野猴不同,本港的流浪牛並未列為野生動物,雖然同樣在野外生活和繁衍,但不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障。
本港的流浪牛主要是黃牛和水牛,分布於大嶼山、西貢、馬鞍山、新界中部及東北部。黃牛分布範圍較廣,喜在山坡及草地吃草,水牛則多數聚居於濕地,大部分時間在低地棲息。流浪牛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放棄農耕村民棄養的「遺民」。牛的平均壽命約有20至30年,由當初棄養繁衍至今,估計已有十多代。
前年春節的大年初三,有多隻流浪牛闖入梅窩一間超市,盡情享用「蔬果放題」成為城中話題。在大嶼山的大澳、昂坪、銀鑛灣後的幾條村莊,包括大地塘、鹿地塘和水口等地,是流浪牛聚居棲息地,經常發生流浪牛入侵民居或農地事件。流浪牛有時會走到馬路中心「散步」甚至躺下休息,阻塞交通,還因此發生過多次交通意外。有村民表示,近年流浪牛愈來愈多,已見怪不怪。有時見牛隻飢不擇食,連垃圾箱內的膠袋也吞下肚。
除了妨礙行車,牛隻亦不時「偷食」。以梅窩的流浪牛為例,經常亂闖農田,踏壞及偷吃農作物,農民即使增設圍欄仍無補於事,因為水牛力大,可以把鐵絲網整張翻起。當地有鄉委會及村民建議政府,把牛隻棲息地遷移至山上,減低對市民生活的影響。有市民期望,政府在不同的郊野,能圈割幾塊地方飼養牠們,讓牛牛有個安樂窩。
雖然牛隻經常「闖禍」,但近年卻為疫下郊遊的市民帶來不少歡樂。棲息於大嶼山昂坪的黃牛群便成為遊人「打卡」最愛熱點。不少市民到大嶼山大佛和寶蓮禪寺參拜遊玩時,見到沿途出沒的牛隻都十分興奮,爭相合照。有市民表示,今年牛年,希望牛牛能為自己帶來好運。
漁護署料牛隻十年後減半
漁護署助理署長(檢驗及檢疫)薛漢宗今年2月8日在立法會討論流浪牛事宜時表示,假設牛隻有20歲壽命,他預料10年後流浪牛的數目會減少約一半。漁護署回應《大公報》查詢時表示,現時全港野外的牛隻約有1140頭,當中黃牛約980頭及水牛160頭。截至2020年,漁護署已為794頭牛進行絕育。該署不希望將全港野外牛隻絕育,令牛隻消失;亦不想其數目無止境地遞增,導致部分牛隻須從野外漸漸遷移到市區,對市民造成滋擾。該署期望整體牛隻的數量能維持在一個合適、可持續的水平,而同時將牛隻所帶來的滋擾降至最低。該署將定期與生態顧問公司合作,為全港野外牛隻的數量作統計,從而調整絕育計劃的推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