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菜又稱「盤菜」,是香港圍村的傳統菜式,已有數百年歷史,但其起源說法不一。根據流傳最廣的說法,盆菜約在800多年前誕生,相傳南宋末年,皇帝趙昺逃難至香港新界圍村。為招待落難皇帝,原居民盛情款待,將僅有的食物加熱,層層疊疊共放在木盆內。皇帝飢寒交迫下,頓時覺得盆菜是天下最美味的佳餚。另一個說法是當時遭元兵追殺的文天祥,逃至廣東寶安縣,當地村民將家中的食物拿給他,宋兵把菜煮熟,卻沒有食具,村民建議用大盆裝着,方便宋兵圍盆而食。
「盆菜」亦有多重寓意,圍坐一起,象徵闔家團圓,滿堂吉慶;而食材豐富,預示來年豐衣足食;當上枱時食物擺得滿滿的,意思是祝福賺到「盆」滿缽滿,興旺繁榮。至於食材也有吉祥的寓意:蘿蔔菜頭取自諧音「彩頭」;枝竹代表知足常樂;魚丸表示年年有餘;蠔豉寓意「好事」;慈姑則有「添丁生子」的意思;蝦與「哈」同音,意指來年「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