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川龍村內的一條雙程路,被多輛「殭屍車」霸佔一條行車線,而變成「單程路」。
本港最新失業率高達6.6%衝上16年高位,打工仔飯碗堪危,疫下養車難上難!近月俗稱「殭屍車」的棄置車輛,蹤影遍布全港,數目估計超過1500輛,既影響市容,也衍生交通及衞生問題。
大公報記者連日走訪多個棄車「熱點」,發現多數「殭屍車」殘破不堪,行車證等資料已被「滅跡」,令即時檢控增添難度。有立法會議員建議,由路政署負責統籌解決問題,有關部門加強執法檢控,杜絕處處「車墳場」。\大公報記者 龔孝松(文)、突發組(圖)
歲晚「去舊迎新」,但舊車隨街棄置,除了有礙市容,更隨時因阻塞道路而導致意外。記者近日到棄車「熱點」如荃灣川龍村、屯門虎坑路和順達街等地區直擊,在棄車情況極為嚴重的川龍村,步入村口已看到四部殘舊私家車被棄置於雜草叢生的路邊;沿行車路入村,沿途至少有十多輛經已塵封多時的棄車。村民投訴說,「棄車擺咗好耐啦,啲人用嚟擺雜物,好似一個個『迷你倉』咁,之前投訴完拖走咗幾部,但無耐又有『新車』泊番,係咁循環。」
「雙程路變單程,好危險」
另有村民指出,行車路原本是雙程路,但因為棄車長期霸佔了一條行車路而變成單程路,「啲車(棄車)擺到周圍都係,阻住條路,揸車嗰陣要特別留意對頭車,真係好危險。」現場所見,被遺棄的大多是私家車,枯葉堆積在擋風玻璃,部分車身凹陷,多數棄車的行車證或車牌已經被移除。當中最殘舊的「殭屍車」,估計停泊多年、疑經改裝成載人的黃色客貨車。該車的車漆因日曬雨淋而龜裂,車體亦有不同程度的凹陷和損毀,車鈴更是銹跡斑斑,車廂堆滿雜物。
另外,離村不遠處的荃錦公路山坡,到處都能看到棄車。其中一處豎立「政府土地」警告牌的山坡,停泊了多輛行車證已過期的棄車;再沿公路而下約百米處,停有至少七部棄車,車廂堆滿雜物,儼如「殭屍車墳場」;當中一部平治房車,從車頭「鬼面罩」、車頭燈,再到引擎機件已被掏空,砸破的車窗碎片散入車內,車廂凌亂不堪。
綜觀川龍村及荃錦公路一帶共有約30部「殭屍車」,一半仍貼有行車證,大部分顯示去年到期。據了解,由於疫下不少車主因感汽車殘舊,在牌費期滿後不欲續牌,加上嫌報廢車輛手續繁複而懶得找劏車,將車棄置街頭情況愈趨普遍,估計目前全港有逾1500輛「殭屍車」,棄於港九新界多區。
「殭屍車」問題愈趨嚴重,執法困難,過去13年未曾有檢控。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於上月就道路的棄置車輛問題表示,去年首三季,警務處及地政總署共收到逾1240宗有關棄置車輛的投訴,惟因「殭屍車」大多沒有展示行車證及車輛登記號碼等資料,令搜證非常困難,因此地政總署自2007年以來,沒有個案進入檢控程序,又指路政署、運輸署及警務處正制定聯合行動以解決「殭屍車」的問題。
議員促由地署統籌解決
惟立法會議員陳恒鑌批評所謂聯合行動只是政府部門之間互相卸責,令亂象繼續存在。陳恒鑌建議應由地政總署全面統籌,而其他部門予以配合,他認為要解決「殭屍車」可根據《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的「在公眾地方造成阻礙」進行處理,「可以參考大概10年前處理擺喺街邊做回收嘅大鐵籠,嗰陣就係用呢條條例去處理,簡單直接,鐵籠好快就消失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