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頒獎典禮日前在武漢舉辦。/主辦方供圖
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頒獎典禮近日在武漢舉辦。作為中國出版界的一項重要獎項,今次刀鋒圖書獎主題為「壯闊的平凡」,延續「測量時代體溫,尋找新銳力量」的使命,以期通過書籍與思想的碰撞,展現當代社會的精神圖景。經推委會評選,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兆光獲得「年度致敬」榮譽,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獲得「年度評論家」榮譽,作家張楚獲評「年度作家」,葛亮的《靈隱》、陳沖的《貓魚》等12本著作獲評「年度好書」。/大公報記者 張帥
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邀請湖北省作協主席李修文擔任推委會主席,與許紀霖、陳魯豫、楊瀟、張怡微、祝羽捷等十四位推委會成員,共同評選出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榮譽榜單。
好作品讓平凡生活浮出水面
何為「刀鋒」?刀鋒圖書獎的主辦方《新周刊》指,刀鋒是一種勇氣,是直面現實的目光,是不妥協、不隨波逐流的獨立精神,因此,該獎項的評選不以銷量與流量為標準,「刀鋒」就是最大的評選原則。
「歷史上很多意義重大的變遷,不一定都是英雄造時勢,其實更多是時勢造英雄。」葛兆光表示,現在歷史學研究的變化,就是從關注中心到關注邊緣、從關注上層到關注下層、從關注特殊到關注一般,這就像法國年鑒學派的費爾南.布羅代爾強調的「長時段」的重要性:看上去平靜緩慢的變動,有時候反而是最重要的。
從一檔歷時兩年半的播客節目到一套三卷本實體書,葛兆光主編的《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網羅中文世界20多位中青年學者共同撰稿,為中國的全球史研究打開新視野,葛兆光也獲得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年度致敬」榮譽。李修文以這本書為例,認為書中所包含的對文明多樣性的珍視、對日常之物的敬畏、對古往今來的共鳴,讓讀者一再感受到平凡與壯闊的雙重力量。而正是因為這些作品的出現,讓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平凡底色像一座一座島嶼一樣,從水面之下浮出。
李敬澤:「刀鋒」之上更有「刀環」
「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在頒獎典禮上,獲得「年度評論家」的李敬澤提到了劉禹錫的《視刀環歌》。他指出,刀有環,有「迴還」之意,在古代,殺敵要靠刀鋒,刀環看上去無用,但武士舉起雪亮的刀向着敵人而去的時候,刀環便會嘩啷啷作響,等於告訴對方「來了,看刀」。在他看來,刀鋒是有限的,正如言語是淺的、有限的,所以應注視刀環,注視人意之深和言語不能抵達、不能窮盡之處。
去年,李敬澤的新書《空山橫:講演集,關於文學關於人》問世後受到廣泛關注,他在其中提到,面對自然大化、人間萬象和先人的智慧,希望謙卑地做一個滿懷敬畏的「述者」。今次,李敬澤以「刀鋒與刀環」的雙生隱喻剖解當下文學評論的深層倫理,認為刀鋒指向批評的銳利鋒芒,刀環則昭示言說者當持的審慎與迴環之思,刀可以一往無前地獨斷,言語也可能是粗暴獨斷的,每一個使用語言的人都應自警,心裏有徘徊、有珍惜、有敬畏、有天高地闊。
「有人說這是首情詩,『言語淺』『人意深』『脈脈萬重心』,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這不就是情詩嗎?但我認為,這首詩也恰恰是寫給評論家的詩。」李敬澤認為,在自媒體與人工智能重構言說生態的當下,言語者需警惕語言利器的濫用,要意識到「言語不能抵達的沉默之境」,以敬畏之心守護人世「脈脈萬重心」的幽微壯闊。
葛亮:個人是歷史的透鏡
繼《朱雀》《北鳶》《燕食記》有名的「家國三部曲」之後,作家葛亮推出新作《靈隱》,開啟他的「南方圖志」全新寫作系列。這部小說以香港鬧市中的一方淨土志蓮淨苑為起點,從真實社會事件切入,鋪陳出對個體命運的深切關注。今次評選,《靈隱》與《史記今讀》《空城紀》《貓魚》等十二部作品共同獲得刀鋒圖書獎2024年度好書。
「歷史袤然,倏忽為背景。一粥一飯,是胼手胝足的生活真相。人以肉身與時代博弈,在現代的萬聲喧嘩中,靈隱於市。」葛亮在頒獎典禮上說。他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除了「大風起兮」的大敘事,也開始注意「青萍之末」的意義,個人是歷史的透鏡,有他自我「編年」的方式,希望可以把個人作為歷史演進的方式進行譜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