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劉樂庭強調,疫苗面世後要進一步改良,達至即便病毒變種仍能預防的效果
香港理工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內地院校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將進入人體臨床測試階段。理大暫任協理副校長劉樂庭昨日表示,人體臨床測試共分為三期,預料疫苗最快明年問世。澳科大醫學院院長霍文遜昨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希望大灣區內的科研界加強合作,以確保疫苗順利面世,造福全人類。\大公報記者 黎慧怡、湯嘉平
劉樂庭昨日在電台節目中表示,團隊曾以老鼠、兔子、獼猴等作研究,發現將重組RBD蛋白疫苗注入牠們體內後,等7至14天就可產生抗體,令動物不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暫時未發現副作用,認為成果令人鼓舞。
招募健康人士參與測試
該重組RBD蛋白疫苗在完成動物試驗後,需進行三期人體臨床測試,包括測試疫苗安全效果及做擴大測試,逐步增加接種者數量,預計共需上萬人接種疫苗,以檢測其保障效果。劉樂庭指出,最後一期測試除了在確診者身上測試外,亦會招募自願的健康人士參與。惟團隊日前透露,人體臨床測試要考慮眾多因素,香港未必適合。
被問及疫苗的有效性及持久性,劉樂庭回應指,各團隊研發疫苗的方法有所不同,如重組蛋白、核糖核酸等,即使是同一方向,選擇的區域亦可不同,因此「邊個最有效未有定論」。他強調,疫苗面世後仍要進一步優化改良,希望即便未來病毒變種,疫苗仍有效,市民不需每年接種一次。至於該疫苗效果,劉樂庭表示,目前在動物身上來看,由實驗開始至今,成效可至少維持幾個月,團隊將繼續收集數據以觀察疫苗的持久性。
霍文遜冀灣區加強合作
在疫苗生產方面,香港過往沒有相關經驗,劉樂庭指,本港現時未有相關生產設施,因此會尋求外面合作,並指已與台灣藥廠有合作。他表示,疫苗通過臨床測試後,可進行大規模生產,但仍需時準備,最樂觀預計明年才可生產使用。
霍文遜昨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為確保疫苗順利面世,冀大灣區內的科研界繼續加強合作;同時,團隊也會在全球範圍內尋求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