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慈雲山屬「孤島格局」,九萬居民的日常購物與生活,倚賴山上商場「慈雲山中心」,人來人往增播疫風險\大公報記者攝
新冠肺炎第三波爆發,慈雲山慘成重災區,昨日再有兩名街坊染疫不治,區內累計確診患者逾160人。大公報記者實地調查,拆解慈雲山三大播疫隱患,包括:地理上屬「孤島格局」,九萬居民多在山上的「慈雲山中心」購物吃飯,惟今波疫情初期,不少街坊不戴口罩進進出出,而商場的清潔消毒也不算頻密;很多街坊長者是多年老友,喜歡飲茶敘會閒聊,增加傳染風險;疫情爆發時,反對派搞「初選」累街坊,在慈雲山設多個票站,疫下群聚變成山上播毒。慈雲山忽變「疫區」,有居民憂心忡忡說:「我唔敢再同人講我住慈雲山」,生怕被歧視。\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方學明
本港昨再有兩名新冠肺炎患者不治,都住在慈雲山。累計全港已有14人染疫死亡,當中五人是慈雲山居民,包括三名住在港泰護老中心的長者。
昨日離世二人,一人為77歲男患者(第1562宗),居住慈康邨康德樓,平時在慈雲山閒逛、用膳,7月14日發病到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求診,確診後轉送瑪麗醫院,16日情況轉差,轉往深切治療部接受氧氣支援;另一人是港泰護老中心的87歲男院友(第1348宗),7月9日入院。
長者口罩用三日
慈雲山上多達兩成居民是長者(約近18000人),長者怕孤獨,喜歡與老朋友上茶樓聊天,就算疫情期間,習慣不變,三五成群一起去飲茶,聊一個上午,然後去買餸行街,記者昨日在慈雲山中心及慈正邨一帶,見到不少老人家脫下口罩,偷偷走入已圍封的公園內談天及打牌。
區內長者普遍生活節儉,疫情下仍然「慳住用」口罩。慈樂社區居民聯會總幹事袁國強稱,他們已不斷在區內派發口罩,有些老人家有足夠口罩,但仍會在口罩內「攝紙巾」,一個口罩用足三日才捨得丟棄。
慈雲山居民喜歡群聚,還有歷史原因,在慈雲山住了近20年的樂女士告訴記者,當年清拆大磡村和啟業寮屋區,很多人獲安置到慈雲山公屋,這些認識數十年的老街坊,十分重視鄰里關係,幾乎每周都打邊爐和聚餐,因為聚集群組太多,令追蹤傳播鏈源頭增添困難。
地理上,慈雲山並無鐵路連接,出入交通工具只靠巴士、小巴,或從黃大仙站走近20分鐘上山,山上九萬居民平日購物和吃飯,主要倚賴唯一的大型購物商場慈雲山中心。現時150名在慈雲山居住或工作的確診者,住所正是與慈雲山中心一街之隔的公共屋邨與護老院,又或是在慈雲山中心工作。
今波疫情爆發初期,大公報記者多次到慈雲山直擊採訪,發現慈雲山中心內日夜都有很多人,不少人逛商場時不戴口罩,卻無人阻止提醒。記者於7月11日在商場內逗留一個下午,未見有人在商場清潔消毒。
「初選」累街坊害全港
慈雲山爆疫,反對派卻在區內擺街站搞「初選」,疫下群聚,令播毒風險大增。記者曾目睹有街站以消毒物資作餌,吸引近30人排隊「投票」。
慈正居民聯會總幹事潘卓斌表示,民建聯團隊早於7月9日彬記群組爆發時,落區派發清潔物資,多次要求政府向慈雲山居民派發樣本瓶做檢測,真正惠民。他又直斥反對派在疫情殺埋身時,繼續搞無意義的所謂「初選」,製造群聚,令更多人中招,不但累街坊,隱形患者更在各區遊走,令全港出現大量不明源頭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