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郭詠遙報道: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在2017/18年度,共接觸236名高危或與科技罪案相關的青少年,當中60人曾行騙或受害,涉及網上騙案的人最多,共26人,比去年度上升37%。
扮聊天找獵物
15歲的Jimmy一向有網上交友的習慣,對於有陌生人主動與他對話亦不會過於存有戒心。「有一天我忽然在網上收到交友邀請。跟他經過數天的交談後,他了解到我有看色情短片的習慣,便向我推銷色情短片,但需要以約人民幣三十多元購買,因一時的好奇心,而且價錢亦不是很貴,所以就買了。」
付了錢後,Jimmy收到的短片卻貨不對辦。「短片的截圖是令人興奮的,但在打開短片後就立即心情大跌,因為我發現只有數秒鐘的性行為畫面。然後,對方又立即問我要不要再看更多,我以為下一段短片的時間會較長,便又買了。」如是者,Jimmy被騙了三、四次,最終合共被騙取百多元人民幣後,便決定刪除該聯絡人,但卻又有另一群不知名人士以同樣的方式引誘他,幸有之前的經驗才免於再次受騙。
感羞愧不願求助
雖然被騙,但Jimmy卻沒選擇向別人求助,只因怕被「問長問短」和「怕煩」。「如果到警署報案或向家長尋找協助,他們會不停問我為什麼及前因後果,十分麻煩。而且,我見被騙的金額不算很多,便決定大事化小。」
另外,22歲的阿慧和16歲的阿偉亦同樣是「網上騙案」的苦主。前者因過於容易相信人,在對方要求發生性行為時,選擇答應,惟後來發現對方已婚,感覺受騙。後者則相對損失較輕微,阿偉以70元購入一對原價約700元的球鞋,最後發現,雖然鞋的款式和相片相同,但尾部的招牌卻不同了,便立即把球鞋丟掉。
中心督導主任陳文浩補充,受害人往往因覺得被騙金額是小數目,或對自身行為感到羞愧而不願尋求協助。他建議家長可多留意年輕人的用錢情況,以及上網情況,當發現有可疑時便立即向他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