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致敬先烈/八月十五日 永遠值得銘記

時間:2025-08-16 05:02:27來源:大公报

  圖: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群眾歡慶勝利。

  80年前的8月15日,「日寇接受無條件投降」。舉國上下,歡騰慶祝,多少人熱淚盈眶。

  一段歷史永誌不忘。回望那血火交織的14年,3500多萬軍民傷亡的沉重數字背後,是破碎山河與離散家園的無聲控訴。從瀋陽城頭的炮火到盧溝橋畔的槍聲,日寇步步緊迫,抗日烽火自白山黑水間燃遍神州大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體中華兒女冒着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奮起抗爭。「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壯烈誓言、「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這些永不褪色的精神刻痕,在歷史深處熠熠生輝,如星辰般照亮了民族最黑暗的夜空。

  勝利號角久久激盪。當硝煙散盡,記憶長存:那一座座青山,那一道道河流,都無聲地見證着中華民族的堅韌與不屈。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先烈最好的致敬,就是賡續他們的精神。我們會永遠銘記歷史,讓偉大抗戰精神如不滅的燈塔,照亮民族復興前路──這才是對那場偉大勝利最深沉的紀念。

  八路軍老兵郭效遠

  「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終於勝利了」

  1945年8月15日,郭效遠和戰友們從電台裏聽到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郭效遠說:「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終於勝利了!」

  1922年,郭效遠出生在山西崞縣(今原平市)樓板寨村。1939年底,他參加了八路軍120師警備6團。郭效遠說:「這支部隊是從陝北過來的紅軍隊伍,作風優良,英勇善戰。」

  談起戰鬥經歷,郭效遠很興奮。「我第一次參加戰鬥,是在1940年1月。那場戰鬥中,我朝敵人的陣地打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槍,還繳獲了兩支槍。戰友們鼓勵我,說我表現得很勇敢。」

  在1945年8月初,郭效遠所在的團接到命令,攻打綏遠城(今呼和浩特市)的敵人據點。「一連指導員郭應舟帶了一挺機槍衝上去,壓制住了敵軍反撲的火力,但他卻犧牲在了勝利前夕。」郭效遠眼含熱淚,望向窗外。頓了片刻,郭效遠說:「我們的戰友兄弟們沒有白白犧牲,他們用生命換來了勝利!」

  新四軍老兵宣鉅華

  「日本投降當天,我還在跟隨部隊打游擊」

  像往常一樣,91歲的新四軍老戰士宣鉅華早早起來,穿上老軍裝,踩上軍布鞋,認真整理儀容,隨後就出了門。

  「還記得80年前的8月15日嗎?」

  「當然記得!那個高興啊!」拉着記者的手,坐在公園的石櫈上,老人打開了話匣子。宣鉅華說:「日本投降當天,我還在跟隨部隊打游擊。」聽到鎮裏有老百姓放鞭炮,戰士們還以為是槍聲。「當時我雖然只有11歲,但心裏明白日本鬼子被打敗了。」宣鉅華回憶,「老百姓們歡呼雀躍,慶祝期盼已久的勝利。」

  1934年,宣鉅華出生在合肥市肥東縣劉家集小宣村的一個革命家庭。1931年,他的父親就參加了革命。1944年春,宣鉅華在父親被殺害後隨母親參軍,成為新四軍第七師巢北支隊的一名小偵察員。

  1944年春,為了摸清曉星集情況,10歲的宣鉅華跟着偵察班數人喬裝成趕集的農民,從山王鄉出發走了30多公里路。「沿路要經過好幾個檢查站,偵察班班長將槍塞進我的破棉襖裏,因為我年齡小,比較機靈。」宣鉅華回憶,經過偵察,他們將曉星集鄉公所的敵軍人數等基本情況摸排清楚。這一戰,他們消滅了盤踞此地的日偽軍,他也因此成為當時榮立三等功年齡最小的戰士。

  「今天的好日子是無數人拿命換來的,勝利後也要將紅色故事流傳下去,讓紅色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宣鉅華說,「如今祖國強大,人民生活幸福,革命先烈們吃的苦、流的血都是值得的。希望年輕人能夠不忘歷史,努力為國家貢獻力量。」\人民日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