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副理事長、簡智機器人聯合創始人李興龍對大公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內地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利產出佔全球30%以上,惜不少成果「水土不服」,未能接軌國際標準體系,陷入「技術達標卻認證受阻」的困境。對此,香港檢測平台可發揮優勢,在「創新成果」與「國際市場」之間架橋,產生「內地研發+香港認證」的協同效應,加速創新成果出海。
推動「中國方案」轉化為國際規則
李興龍指出,香港科研檢測機構普遍獲得國際權威認證,檢測流程、數據標準與歐美市場直接接軌,內地企業若單獨對接海外檢測機構,不僅需重複支付成本,流程周期也更長,尤其會影響快速更新的產品進化速度。此外,香港的法律體系與國際商事規則兼容,其檢測結果在跨境貿易糾紛中具有更強的法律效力,可為內地檢測機構的「信任背書」。
「業務出海絕對是現在大多數國內科技公司的第一優先思考事項,尤其是現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業務,把國內一流的科技實力輸出海外。」他表示,更深層看,這種合作正在重塑區域創新的「標準話語權」,香港可將內地創新實踐中的技術參數,反饋至國際標準制定環節,推動「中國方案」轉化為國際規則,而內地龐大創新需求又反哺香港檢測產業升級,這種雙向賦能是區域創新生態最具競爭力的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