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今年廣交會將於4月15日起在廣州舉辦,展覽總面積155萬平方米,參展企業約3.1萬家。\中新社
1957年4月的廣州,正以熱情開放的姿態迎接一場盛會。當時新中國遭遇西方經濟封鎖,中央高層做出戰略部署。當年4月25日,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拉開帷幕。親臨開幕現場視察的周恩來總理,更是親自擔當講解員。「中國第一展」的順利舉辦,讓中國經濟成功破局。
近日,廣東省檔案館首次公開了包括廣交會「出世紙」在內的一批廣交會創辦初期檔案。這批檔案記錄了百廢待興的中國,通過廣交會突破西方封鎖、建立起與世界溝通橋樑的艱辛過程,也成為新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堅持友好貿易往來外交政策的重要見證。\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廣州報道
首兩屆成交八千餘萬美元
此次公布的檔案共5件,最珍貴的當數廣交會「出世紙」,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4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文件。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解決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急需進口多種物資的需要,1956年6月,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嚴亦峻向外貿部和廣東省委建議,在廣州舉辦全國出口商品展覽交流會。經與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充分商議後,8月15日,外貿部部長葉季壯提出在廣州舉辦全國性出口商品展覽會的請示。
1957年3月4日,外貿部下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4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文件。至此,第一屆廣交會正式落地,當年4月於廣州舉行。
今天的人們很難想像1957年4月25日這個平凡日子對於新中國的意義。那時的中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還很稚嫩。首屆廣交會上,周恩來總理仔細查看展出商品,邊走邊親切地對大家說,廣交會要展覽我國工農業新產品,發展我國同各國的友好關係。第一屆廣交會(春季)和第二屆廣交會(秋季)收穫頗豐,成交額總計8686萬美元,佔當年全國創收現匯總額的20%。
四度易址 從未中斷
鑒於前兩屆廣交會的影響,廣東省、外貿部決定興建一個長期性的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1958年4月,第三屆廣交會正式遷至僑光路陳列館舉辦,這是廣交會第一次遷址。但是廣交會的發展速度超乎預期,僑光路陳列館很快場地不足。作為國慶10周年廣東獻禮項目之一,起義路陳列館於1959年竣工,1959年11月1日,新落成的起義路陳列館迎來了第六屆廣交會的開幕,這是廣交會第二次遷址。
在廣交會68年的歷程中,四度易址卻從未中斷。作為新中國第一張外貿名片,廣交會正是中國立場的最佳縮影:擁抱全球化,通過貿易建立友誼,讓對外開放之門越開越大。
重合同守信用 廣交天下朋友
在國際貿易中,信譽尤為重要,而廣交會的信譽備受珍視。周總理反覆告誡各級幹部一定要「重合同,守信用」。1958年的第4屆廣交會就專設合同研究小組。《合同研究小組工作總結》也是此次公布的5件檔案之一。周總理還對廣交會工作提出了「重質先於重量」「提高品質規格,挽回信譽」等要求,第6屆廣交會對出口商品的品質、規格進行了詳細檢查。1959年6月18日,外貿部正式發文,決定建立廣交會經常性的合同審查制度。
正是因為廣交會對貿易原則的嚴格遵守和堅決執行,優質國貨開始打進國際市場,重信譽、講和平、講友好的大國形象逐漸樹立,我國外貿新局面由此打開。
68年時光流逝,2025年4月的廣州,第137屆廣交會開幕在即。白雲機場出入境大廳設置了「廣交會專用通道」,迎接八方來客;100台自助打證終端啟用,提高辦證效率;小程序新增「館內尋路」、在線打車等功能;手作點心、廣府非遺、國潮巡演蓄勢待發,務求讓客商足不出館,一站式體驗「南北風味並舉,中西名吃俱陳」的廣州美食文化……一個更加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的廣交會,將為海內外客商提供更加高效、便利、舒適的參會體驗,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一個更加開放、「廣交天下」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