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堅持系統觀念: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時間:2024-02-22 04:03:29來源:大公报

  圖:1月25日,工作人員在廈門西堤海上環碼頭吊運海漂垃圾。\新華社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廈門市是一個典型的海灣型城市,全市陸域面積169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僅333平方公里,尤其是廈門島更是以158平方公里的面積承載了全市近一半人口。長期以來,「地少人多」的市情,決定了廈門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大,航運、養殖、旅遊等各種用海矛盾突出。

  2002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廈門城市規劃由海島型向海灣型轉變的思路。落實這一重要指示要求,廈門市2002年以來相繼開展海滄灣(西海域)、五緣灣、杏林灣、同安灣、馬鑾灣等5個灣區綜合整治與開發工程,打造環繞廈門的「美麗藍灣」。全市海域養殖退出25.8萬畝(約172平方公里),推動傳統漁業生產轉型升級,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空間,取得良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36年來,廈門堅持系統治理,營造優美海灣人居環境。根據全市海域「灣中有灣」的特點,在國內沿海地區率先提出灣區綜合整治理念,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上累計投入1056億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海灣型城市。

  每到周末,位於廈門西海域西北端的馬鑾灣生態三島公園和南岸帶狀公園裏,前來休閒的周邊居民絡繹不絕。他們有的席地野餐,有的放飛紙鳶。偶有魚兒躍出水面,尾鰭盪開粼粼水波,便會引來攝影愛好者快門「卡卡」作響。在馬鑾灣灣區內,類似的「口袋公園」並不鮮見,總綠地面積超過4平方公里。馬鑾灣環灣岸線形成了「萬株鳳凰木、千米花廊、百景共賞、十里花道」的亮麗風景線,生態與景觀兼備的城市自然系統逐步形成。

  很難想像,這片人在景中、景在海上的灣區美景曾經「魚塘密布、泡沫翻天」。「20多年來,我們通過退墾還海、流域治理、生態補水等方式,完成了馬鑾灣的生態修復工程。」馬鑾灣新城片區指揮部常駐副總指揮蔡德進說,如今的馬鑾灣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8平方米,綠化覆蓋率大於50%,已成為廈門市民和遊客新的「網紅打卡點」。因海而生、憑海而興、與海共榮。36年來,廈門堅持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沙則沙、宜濕則濕,正着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全域保護治理大格局。

  2023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地察看紅樹林長勢和周邊生態環境時強調:「紅樹林保護,我在廈門工作的時候就親自抓。黨的十八大後,我有過幾次指示。這是國寶啊,一定要保護好。」紅樹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衛士」之稱,具有極高的生態服務價值。如今,漫步廈門環東海域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一片片紅樹林枝葉繁茂,如同一塊塊鑲嵌在海面上的翡翠。然而,這片近85公頃的人工紅樹林,是在消失20多年後才得以重現這片海域。

  回憶起20多年前的下潭尾,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副教授楊盛昌感慨說:「那時候,人來了都會被海水的臭味熏走。」由於盲目圍海、無序養殖,這片海域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當地原生的紅樹林一度消失殆盡。2005年,在廈門市政府的委託下,廈門大學紅樹林科研團隊開始在下潭尾種植試驗林。經過10多年的持續努力,終於讓這裏的紅樹林重新扎根繁盛起來。如今,這裏的動植物多樣性顯著提升,更是成為了市民和遊客親近自然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曾兩次到訪下潭尾公園,對這裏紅樹林保護和復種「印象非常深刻」,並將其作為典範在世界各地的演講中多次引用。「廈門是屬於祖國的、屬於民族的,我們應當非常重視和珍惜,好好保護,這要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好。」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從全局高度提出切合廈門實際的具體措施。

  海洋生態環境問題,「體現在海裏,根子在陸上」。36年來,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通過系統治理、協同治理,打通上下游、協調左右岸,不斷塑造廈門生態「高顏值」。位於廈門島外的翔安區大宅村,歷來是被稱為「風頭水尾」的乾旱缺水地區。這裏的村民卻發展起了火龍果等種植產業。記者看到,村民家裏廚房、廁所、洗滌用水等原本直排海灣的污水,統一被集中淨化處理,處理後的尾水順管道流進村旁的幾個池塘中。在這裏,多種水生植物持續淨化水體,遠程控制智能灌溉系統從這裏抽取水源,澆灌村裏火龍果田。「通過將污水『變廢為寶、吃乾榨淨』,我們收穫了環境優美、產業興旺等成倍的效益。」大宅村村民、火龍果種植戶陳海雲高興地說,「水質好了,小時候池塘裏常見的田螺這幾年又多起來了!」

  廈門在海洋生態保護過程中注重「關口前移」,推進流域治理、城市和農村污水治理、入海排放口整治等,嚴控和削減陸源污染物。着力擴大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推動全市污水處理能力與自來水供水能力相當;推動全域治理農村污水,完成1216個自然村的污水提升治理……經過持續努力,全市海域環境質量不斷向好。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國控和省控斷面、小流域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入海排放口水質達標率達到99.3%,「藍天白雲、清水綠岸、碧海銀灘」成為廈門的亮麗招牌。36年來,廈門人在實踐中認識到,改革創新是破解海洋生態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中矛盾問題的強大動力,堅持改革創新、樹立制度的力量,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把「依法治湖」作為篔簹湖綜合治理20字方針中第一條,探索了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廈門始終堅持法治先行,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1994年廈門獲得經濟特區立法權以後,制定的第一部實體性地方法規就是《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此後,廈門先後出台《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等30餘部與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保護有關的法規規章。2003年組建起全國首支有行政編制的海洋綜合執法隊伍,建立了海上聯合執法的機制,進一步築牢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方位法治保障。從被動污染治理到資源有償使用和建立生態保護補償賠償機制,從單一環境保護到建立生態環境市場化治理機制,從部門各管一攤到「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台建立,廈門的多項改革經驗逐步在全國推廣。

  天藍海闊、水清岸綠,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夜晚到處是燈火輝煌。習近平總書記稱讚道:「如今,海風海浪依舊,廈門卻已舊貌換新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