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與時俱進/洋為中用 舶來配料豐富粵菜風味

時間:2023-09-28 04:03:39來源:大公报

  圖:市民在廣州的中秋遊園會上製作月餅。

  1977年,日本一家電視台拍攝了一部中國烹飪專題片,在香港定製了一桌2萬美元的滿漢全席。豪華大餐到底吃什麼?「龍鳳交輝、紫圍腰帶、松鶴遐齡、月影靈芝、袖掩金簪、牡丹鳳翅、崑崙網鮑……」這些讓人看得雲裏霧裏的菜名,恰好是粵港兩地粵菜一脈相承的證明。那時候粵港澳知名餐飲企業喜歡用「馳名省港澳」來做宣傳。事實上,粵港兩地地緣相近、人文相通,在粵菜的傳承和創新上也一直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作為通商口岸的廣州,早在民國時期已有大量外來醬料、香料在此登陸,為餐飲帶來外來風味。在「消失的月餅」項目復原過程中,研究團隊和廚師都在那些泛黃的紙張上,看到了香港元素。例如,深得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朱曉秋歡心的臘腸月餅,其老菜譜上就明確記載着「檸檬葉三仙」的字樣。檸檬葉的使用源自西餐,清末民初也只在廣式月餅中出現,些許的用量,減了幾分油膩,多了絲絲清香,這是廣式餅食「洋為中用」的證據,也是粵菜師傅敢於創新的表現。

  計量單位「仙」,則是香港酒家對「分」的英文「cent」的粵語音譯,後隨粵菜師傅傳入廣州。據介紹,民國時期的月餅製作採用4級重量單位,分別是斤─兩─錢─仙(分),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卻又等於十錢,一錢等於十仙,要換算為現代的克重並不容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