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公報》記者黎秀石拍攝「密蘇里號」戰艦上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日本投降矣」─1945年8月15日,大公報頭版用力透紙背的五個大字,向國人報告了抗戰勝利的訊息。總編輯王芸生提前籌劃抗戰勝利日的版面設計,於是前所未有的五個八欄高的字號誕生了,鮮用於標題的虛詞「矣」字奇崛深長。這樣的經典案例出現在抗戰時期的大公報絕非偶然。
翌日的社評《日本投降了》則是激動心情的恣意宣洩,酣暢淋漓。社評開篇即引用了杜甫名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這篇二千六百字的長文寫道:「日本投降了!抗戰結束了!在八年苦戰之於,得見這勝利的偉大日子到來,我們真是歡欣,真是感激,在笑臉上淌下淚來。」
大公報共赴國難,顛沛流離,五次遷館,不顧轟炸在防空洞中繼續出版,決不仰人鼻息,沒有在敵人統治下出過一天報。正如上海版停刊時發表社論所說:「我們是中國人,辦的是中國報,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舊恥已湔雪,中國應新生。」78年前,記錄美艦「密蘇里號」上日本投降儀式大公報記者朱啟平的《落日》,被譽為「狀元之作」。「這簽字,洗淨了中華民族七十年來的奇恥大辱。這一幕,簡單、莊嚴、肅穆,永誌不忘。」在場的中國記者僅有三位,其中兩位來自大公報,他們就是朱啟平和黎秀石。大公報人在抗戰十四年間篳路藍縷,苦心經營,在亂世中把輝煌的新聞事業推向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