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月6日,在2023青島數字文化應用發展大會上,工作人員在展示虛擬漢服穿戴。\新華社
1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消息指,為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健康發展和規範應用,根據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國家網信辦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根據徵求意見稿,用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數據,應能夠保證真實性、準確性。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不得含有顛覆國家政權的內容,禁止非法披露個人信息,同時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北京報道
徵求意見稿共21條。第一條明確了立法依據為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及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二條指出本辦法所稱「人工智能」,係指「基於算法、模型、規則生成文本、圖片、聲音、視頻、代碼等內容的技術」。第三條則首先強調「國家支持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等基礎技術的自主創新、推廣應用、國際合作,鼓勵優先採用安全可信的軟件、工具、計算和數據資源。」
生成內容應真實準確
根據徵求意見稿,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應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得含有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暴力、淫穢色情信息,虛假信息,以及可能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內容。
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或服務,還應採取措施防止出現種族、民族、信仰、國別、地域、性別、年齡、職業等歧視。尊重知識產權、商業道德,不得實施不公平競爭。內容應當真實準確,採取措施防止生成虛假信息。尊重他人合法利益,防止傷害他人身心健康,損害肖像權、名譽權和個人隱私,侵犯知識產權。禁止非法獲取、披露、利用個人信息和隱私、商業秘密。
此外,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規定,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
對於運行中發現、用戶舉報的不符合本辦法要求的生成內容,除採取內容過濾等措施外,應在3個月內通過模型優化訓練等方式防止再次生成。
專家:避免技術發展失控
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在接受大公報採訪時均表示,AI技術是一柄雙刃劍,要想使其造福人類,趨利避害,就必須及時進行監管,通過法律等手段規制其發展方向。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11日對大公報說,當前AI技術仍處於初始發展階段,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別是場景應用方面,非常有必要進行及時的引導與監管。這次網信辦出台了服務管理辦法的徵求意見稿,就是旨在未雨綢繆,避免AI技術的發展失去控制,從而引導這項新技術趨利避害、造福社會。
作為資深從業者,北京常名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姜天11日也對大公報表示,當前GPT技術已經開始走向4.0的時代,未來它的影響一定是顛覆性的。為此,網信辦在新規中首先肯定了這項技術的價值,這對於從業者都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同時,新規從「信息─機器─操縱者」等不同維度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進行了引導與規制,可以說,非常及時,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