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喜迎二十大.新時代笑臉❽/醫生笑慰病患 戰疫臨危不亂

時間:2022-10-13 04:25:23來源:大公报

  圖:王凌航時刻關心患者的康復情況。

  自1998年至今,北京地壇醫院急診科主任兼感染性疾病臨床中心副主任王凌航(圓圖)已有了24年的傳染病診療經驗,既經歷了2003年的非典(沙士)和2020年至今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也見證了中國醫療領域脫胎換骨的變化。過去十年,中國不論是醫療技術設備、診療手段、學術進步,還是解決人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上,都取得了矚目成就。王凌航的工作性質高危又緊張,但他藏在口罩下的嘴角卻常常帶笑。「尤其是當看着病患轉危為安以及中國在國際重大傳染病中提供診療規範、行業引領等支持的時候,更覺得一股職業自豪感湧上心頭。」\大公報記者 朱 燁

  王凌航所在的北京地壇醫院作為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多年來在感染病專科聯盟的基礎上聯合國內知名科研院所、高校、企業,打造全國傳染病領域原始創新高地。特別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醫院在各類防控指南制定、藥物和疫苗研發、試劑盒驗證、疾病溯源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成績。

  與新冠初過招 「打雞血」連軸轉

  回憶起與新冠病毒初次過招時那些驚心動魄的日夜,一樁一件,王凌航仍歷歷在目。「尤其是2020年2月29日到3月23日,海外疫情開始嚴重,留學生大規模歸國。」他回憶,「那會兒凡是首都機場有發熱、呼吸道症狀的篩查者,直接就由120轉移到地壇醫院了。因此,地壇醫院感染急診科忽然湧入了大量篩查人員,嚴重超出了醫生護士日常的工作容量。「剛開始每天大概幾十人,高峰時達到三四百人,對我們而言,無疑是很大的衝擊。」自此,王凌航和他的同事開始了超負荷、連軸轉的工作。

  人群管理本身就是一個難題,更別說這些人還都是需要進行新冠病毒篩查的人,既要安撫人心,還要做好安全防範。「當時我們在北京市統一指揮支持下緊急在南廣場上搭建了帳篷,將所有臨床工作區切換成篩查區、等候區、轉運區等,每天都在優化流程,並且不斷調入其他科室的同事,增加人手。」他說,「篩查工作一眼望不到頭,病房也每日面臨着住滿的風險。」

  除了本職工作,醫生們還肩負着諸多協調工作。比如對接隔離酒店以及住滿之後應該往哪裏轉運,比如確診之後的回溯等。「那時候每天都跟打仗似的,平均每日睡眠不足三小時,每天打雞血似的撐着。」據王凌航回憶,大部分夜裏需要在辦公室堅守到深夜,就算有時間回到隔離酒店休息,也常常凌晨兩點躺下,三四點接到電話就要立刻回到工作崗位。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王凌航血壓一度飆升至160,而他在緊急接受手術後僅休息了三天便又加入了戰鬥。「2020年那個早春天氣狀況比較複雜,下過雪,颳過幾次大風,所以常常擔心帳篷穩不穩固,這麼多人的吃飯和如廁的問題會不會受影響,篩查者的安全能否保證等。」

  當時一個月的時間裏,地壇醫院共接收機場和隔離點轉送的篩查人員3000多人,佔北京市65%。自2020年1月19日至9月30日,北京地壇醫院累計收治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3996例,包括102例重症患者,是北京市投入救治最早、收治患者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醫療機構。

  解疑惑暖人心 港患者送錦旗

  今年冬奧會之後,地壇醫院再次上緊了發條,隔離病房又迎來了一波收治輸入病人的高峰。令王凌航最難忘的是來自香港的一家四口。「每天查房時都會給他們分析疾病特徵,解答疑惑,幫助他們度過生活上的困難,講解北京防疫政策,還會交流兩地對疾病的認知。」在他看來,自己不過是履行醫生的職責,然而沒想到,四位香港同胞即將出院時卻特意準備了錦旗,上面寫着「感謝北京醫生對他們的照顧」以及「京港同心抗疫」等字樣。

  原來,幾位患者每天都與家人視頻通話,常說起北京醫護們對他們的需求非常重視,對病情的評估、治療整個過程都很好,總是給他們信心等等,萌生了給醫護人員一個驚喜的想法。「當時護士幫他們收了快遞,起初以為是給孩子們訂的學習用品,後來才知是錦旗。」

  這件事給了王凌航很大的觸動。「雖然出於風險防控的考慮,查房不主張待太久,但這種必要的交流,對人心的撫慰,還是非常重要的。」他說,雖然京港兩地有不少的差異,「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感恩,只要用心,仍能準確傳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