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港科大生研助聽器 降噪勝歐美

時間:2022-08-03 04:24:56來源:大公报

  圖:張健鋼(左)和自己研發的輔聽耳機。

  去年底,一則和醫療設備相關的視頻刷爆朋友圈,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夫婦在片中指出,中國醫院中的大型醫療設備95%依賴進口,連耳朵裏戴的小小助聽器都被歐美壟斷。拿着這條視頻,音科思創始人兼CEO張健鋼帶着從容、自信的笑容問大公報記者:「能幫我搭個線,讓我給他們送產品嗎?中國是有自產芯片助聽器的,效果、性價比都比歐美的好。」\大公報記者 李薇、胡永愛深圳報道

  在老年人群中,聽力障礙是一個常見多發現象。據《中國聽力健康報告(2021)》指出,中國老年性聽力損傷佔比達51.61%。但這些群體中,助聽器的佩戴率卻不足5%,與發達國家30%-40%的數據相差甚遠。

  六大歐美品牌 佔華九成市場

  「問題出在哪裏?我們的技術正在猛烈變化,但這個品類卻停滯不前。」張健鋼指出,中國助聽器90%的市場份額被六大歐美助聽器品牌佔據,它們的產品售價往往在2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昂貴得讓人望而卻步。而一些國產品牌助聽器雖售價只有幾百元,卻更像一個聲音放大器,戴上後會產生嗡嗡的嘯叫聲,令佩戴者苦不堪言。

  「這個市場在中國還是真空地帶,我們可以去做一些突破。」張健鋼在深圳創辦的音科思公司,目標是為中度、中重度的聽力障礙用戶提供一款好用的產品。但創業初期,他們遇到的難題和所有科技類公司一樣──芯片怎麼辦?

  「傳統助聽器的芯片邏輯是用硬件定義產品,他們追求低功耗。也就是用一顆小的乾電池,能維持3-5天的續航。但這導致的結果是算力非常低,有新技術也裝不進去。」張健鋼透露,直到蘋果AirPods耳機誕生,給了他靈感啟發,「蘋果耳機在芯片上做了非常大膽的創新。它的邏輯是用軟件來定義產品,追求算力和功耗的平衡,這樣的芯片能給產品帶來延展性。」

  技術創新方向雖已明確,但擺在音科思眼前的第二個難題是:購買芯片還是自研芯片?「2017年我們去美國芯片公司購買芯片,但是對方不賣給我們,稱暫時無貨。而且達到產品量產後,一顆芯片的成本高達60美元。這讓我們意識到,必須自己去做芯片,才能擁有定價權。」張健鋼承認,研發芯片沒有捷徑,只能通過時間慢慢打磨。幸運的是,張健鋼讀碩士時的母校香港科技大學有成熟的產業鏈,當中就有一家專研芯片的上市公司。

  技術層面突破 擺脫傳統專利

  在港科大老師和團隊的協作下,耗時3年,研發出採用28nm先進製程工藝的自研芯片,不僅從技術層面上突破了國外傳統助聽器55nm芯片的專利壟斷,還以更低的功耗實現了更高的性能和算力。

  隨後的2020年10月,音科思第一代「風箏」助聽器面世。音科思的自研芯片基於仿腦聽覺模型研發的核心算法,通過模擬人腦的生物信號運作機制,給了這款輔聽耳機一個能不斷學習的仿生大腦,可為中輕度、中度向重度過渡的聽損用戶提供舒適的聆聽體驗。同時,「風箏」的降噪效果按行業標準PESQ測試,在不同音量等級下均優於傳統高端助聽器領域的六大國際品牌。

  「麻省理工學院做了一個『產品閒置率』調研,報告顯示,歐美產的、均價2萬以上的助聽器閒置率是21%。而『風箏』在香港做了一次測試,產品閒置率是8.7%。但我們的目標是5%,目前還未達到。」張健鋼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