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後顧無憂/港人深圳立遺囑 傳承財產傳遞愛

時間:2022-04-19 04:24:50來源:大公报

  圖:60歲以上的長者仍屬於立遺囑的「主力軍」。圖為工作人員為老人解答遺囑辦理的相關事項。\受訪者供圖

  「本以為來日方長,卻發現世事無常。」負責運營管理深圳遺囑庫的周思奇有着同齡人鮮有的成熟和閱歷,她告訴大公報記者,在遺囑庫可以看到人生百態。作為深圳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為市民提供專業的遺囑諮詢、登記和保管服務的公益性服務項目,深圳遺囑庫已經成立近6年,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設立遺囑不僅可以傳承財產,也能夠傳遞愛。截至日前,深圳遺囑庫已辦理遺囑登記超兩萬份,年齡最大的為100歲,年齡最小的只有22歲,其中港人佔比超過一成。\大公報記者 石華

  目前,港人在深圳遺囑庫辦理登記的遺囑有2450份,佔總量的11.8%。周思奇表示,疫情封關之前港人佔的比例更高。

  港人理性規劃 細分財產

  根據內地法律的要求,港人在內地的財產需要在內地辦理遺產手續。2016年,深圳遺囑庫運營伊始,不少港人特地從香港趕來辦理遺囑。

  「港人辦理遺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理性。」在深圳遺囑庫接待的港人中,他們大多將自己的財產細分了很多部分,哪些留給太太保障其生活,哪些留給孩子又要避免其揮霍,哪些留給兄弟姐妹又要看其生活狀況,剩餘的捐給慈善機構。周思奇認為,「總體來看,香港人規劃能力很強,又很理性。」

  春節以來,香港第五波疫情急速惡化,新增病例不斷上升,形勢異常嚴峻,不少港人紛紛北上避疫,有一位孝子卻選擇逆行返港照顧父母。在他離深之前,首先想到的就是辦理遺囑。

  2月的最後一天,深圳遺囑庫的諮詢熱線接到了陳生(化名)的來電,他詢問現在是否還能夠正常受理業務,在得到了肯定的答覆之後,陳生只用了半個小時就來到了深圳遺囑庫。

  據周思奇介紹,陳生早年從香港來到深圳打拚,有了不小的產業。父母80多歲,一直在香港由姐姐和姐夫照顧。沒想到疫情來勢洶洶,姐姐和姐夫都被感染,一時之下找不到護工,父母在港無人照料,明知回去之後被感染的機率很大,他依然決定返港照顧父母。

生日立遺囑 表達對母的愛

  「他當時作好了最壞的打算,於是想找一個專業的機構辦理遺囑,以便回去後沒有後顧之憂。一般辦理遺囑需要幾天的時間,但我們都被他的孝心打動了,特別開通綠色通道當天加急為他辦完業務,第二天一早他過關回了香港。」

  周思奇告訴大公報記者,提前設立遺囑並不代表對生活喪失希望,反而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表現,「生前講明身後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糾紛。

  臨近虎年春節,一位香港女孩在自己25歲生日當天走進遺囑庫,希望通過立遺囑的形式完成生日願望。讓周思奇更驚訝的是,這位女孩只有一張工資卡,但裏面也沒有什麼存款,比起那些少則一兩套房產,多則身家上億的客戶,這位女孩讓周思奇竟一時有些語塞。

  孟菲飛(化名)在香港出生,父母離異後母親就把她帶回了深圳生活,母親一直都是從事一些辛苦的零工才艱難的把她拉扯大。所以到生日這天,孟菲飛希望把財產留給母親,用遺囑表達出她的愛,雖然她只有那張工資卡,雖然卡內的餘額有時都不超過三位數,但是這份遺囑對她的意義遠遠高於銀行卡餘額本身。

  周思奇表示,年輕人在觀念方面更加開放,具有更加強烈的財產規劃意識及法律思維。這一代年輕人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對遺囑的作用和意義都有正確的理解。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